(文/觀察者網 夏峰琳 編輯/徐喆)曾經風光無限的光伏一體化元件巨頭,在產業周期性調整之下,也未逃過價格下跌的沖擊而業績走低。觀察者網註意到,今年上半年,四家元件頭部廠商隆基綠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和晶澳科技(002459.SZ)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
不過,因不同的產能結構和經營策略,在頭部廠商中,業績表現也出現了分化。相比昔日「光伏一哥」隆基綠能及新晉元件出貨老二晶澳科技的巨虧,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仍保持盈利。財務數據顯示,報告期內,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分別盈利12億元、5.26億元。
今年以來全球光伏裝機維持增長態勢,海外市場相對藍海。在東南亞不再是「出口捷徑」時,觀察者網註意到,本地生產或成保險模式。包括四家元件龍頭在內,數家中國光伏企業2023年均啟動赴美建廠。今年,中東成為中國光伏制造投資的新熱土。隨著中國光伏企業積極布局海外市場,能否找到新機遇?
頭部元件廠商盈虧分野
在全球能源轉型共識和光伏經濟性的驅動下,2024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場保持較快增長,同時光伏主產業鏈供給端產能大幅增加。在制造端,上半年中國多晶矽、矽片產量同比增長超 58%,電池、元件產量同比增長超32%,國內供給大幅增加,階段性供需錯配形勢持續加劇,主產業鏈價格進一步下行並跌破企業成本,行業內企業已出現經營困難的局面。
具體來看A股元件龍頭企業的半年度業績。受光伏主產業鏈價格下跌、供需嚴重錯配,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的不僅營收凈利均同比下滑,而且四家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數。
對比來看,上半年,晶科能源營收規模反超隆基綠能來到營收排行榜的首位,達472.51億元。天合光能以429.68億元位列第二。隆基綠能和晶澳科技則以385.29億元、373.57億元分列第三、第四。
歸屬凈利潤方面,在全行業營收凈利增速普降的局面下,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仍然保持盈利。兩家企業分別盈利12億元、5.26億元。而受產業鏈價格持續大幅下降和存貨減值計提影響,2024年上半年,隆基綠能實作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2.43億元。晶科能源也因為行業波動加劇,盈利能力也受到影響,上半年虧損8.74億元。
從出貨量來看,2024年上半年,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和隆基綠能分別出貨元件約43.8GW、38GW、34GW和31.34GW,同比2023年市場份額發生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出貨量中N型元件占比超過80%。同期天合光能元件出貨量為34GW,同比增長超過25%。截至6月底,該公司元件累計出貨量超過225GW,其中210至尊系列元件累計出貨量超140GW。Wind數據顯示,天合光能的銷售毛利率為13.85%居四家之首,晶科能源的毛利率為8.57%。
對於頭部廠商業績分化,業內分析認為,上半年N型TOPCon元件在市場中占據優勢,率先布局企業享受市場紅利。企業制定的市場策略不同,部份企業選擇保營收,部份企業選擇保市占率;此外,海外市場政策變化及企業的海外市場布局戰略也對元件出貨產生影響。
晶科能源方面表示,公司盈利水平更好,首先是受益於市場能力,也就是供大於求時全球布局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帶來的收益。另外,公司推動TOPCon成本持續下降,相對於競爭對手保持領先。
此外,多元化的業務協同布局也讓企業分散了風險,增加了抗風險能力。天合光能方面表示,受制於產業鏈供需失衡、光伏產品市場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天合光能元件業務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得益於公司在分布式光伏系統、光伏電站等多元化業務的前瞻性布局,上半年公司依然實作了整體盈利。
產能出海,搶占全球市場份額
面對行業的整體下行,光伏制造端加緊出海。從出口數據來看,上半年中國元件出口同比增長近 20%,歐洲仍然是中國最大的元件出口市場,巴基史坦、印度、沙烏地分別躍升為中國第二大、第四大和第五大元件出口國。
不僅如此,疊加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將貿易「大棒」揮向東南亞,中國光伏企業產能出海趨勢也持續增強。
據了解,包括四家元件龍頭在內,數家中國光伏企業2023年均啟動赴美建廠。隆基綠能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的5GW元件合資工廠已於今年一季度投產,晶科能源在美國規劃的2GW元件產能也已於今年上半年相繼建設投產,天合光能的5GW元件產能預計於今年年內投產,晶澳科技的2GW元件產能據公司披露也在按計劃推進中。
在業績說明會上,天合光能表示,公司今年在美國市場的出貨目標是4.5GW以上。公司正在加快推進美國基地相關設施的建設。
晶科能源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在美國市場供貨正常,盈利水平胡持續性相對其他市場有明顯優勢,全年預期美國出貨占比5%至10%左右。
晶科能源表示,長期來看,結合貿易政策落地,可關註透過技術優勢強化本土制造機會,從而獲得市場並保證持續經營。美國此前400MW舊產能已經成功獲取IRA補貼,新投產美國2GW產能也會積極爭取相關補貼。
近期,中東成為中國光伏制造投資的新熱土。
2024年7月,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全資子公司Renewable Energy Localization Company、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分別與晶科能源、TCL中環簽署協定,並成立合資公司,擬投資超30億美元建設矽片、電池和元件計畫。
此前,天合光能在阿聯規劃5萬噸矽料、30GW晶體矽片和5GW電池元件,計畫分三期建設。
以阿聯和沙烏地為代表的中東光伏需求正大幅增加。行業咨詢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統計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東光伏需求約為20.5GW至23.6GW,需求增量主要來自於阿聯、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預計中東光伏的需求量將在2027年達到29GW至35GW。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中東地區具有穩步增長的市場需求,吸引了一些企業投資布局。在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中東的營商環境較為友好,對外輸出方面可面對美國和歐洲地區市場。不過,海外擴產不僅需要考慮政策支持、生產成本等諸多因素,還需要融入當地市場並實作長久永續營運和全球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