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向位於北韓半島南部的韓軍發動進攻,韓戰正式爆發。北韓半島上的戰火燃起後,美軍在第二天就派出美國武裝部隊支援韓軍作戰,美國介入北韓戰場後的幾個月時間內,就將戰線推至北韓半島北部,與此同時,美軍還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實施了空襲行動。
為維護國家安全,中國出兵北韓半島保家衛國,支援北韓北部人民軍作戰。1950年10月,誌願軍出發北韓半島,緊接著就對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和韓軍發起了進攻。經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戰役後,誌願軍於1951年6月10日已經基本將北韓半島的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地區。
第一階段戰鬥結束後,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的戰鬥進入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的第二階段。中央軍委將之後的戰略方針定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在該階段,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以求在後期談判中謀求對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1951年7月10日,韓戰雙方舉行停戰談判。但因意見不統一,第一次談判不歡而散,戰爭也沒有停止。1951年8月中旬開始,「聯合國軍」在北韓戰場上采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戰術,對誌願軍的後勤攻擊部隊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絞殺戰」。在這個過程中,誌願軍主要負責「反絞殺」,還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
在之後的時間裏,北韓戰場上呈現出「戰談結合」的局面,誌願軍在這個過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52年,誌願軍在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搶占了中間地帶,並在前沿陣地和支撐點建立了防禦工事,在隨後的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又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上甘嶺戰役)」。
到1952年底,北韓停戰談判依舊無果。鑒於美國在兵力上繼續加碼,誌願軍開始大規模反登陸作戰。1953年夏季,為迫使「聯合國軍」放棄幻想,誌願軍在1953年7月中旬發動了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的發生,對於最終促成北韓戰場停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關於這場戰役,南韓媒體曾進行過詳細報道,聲稱金城戰役是因為李承晚才發生的,並有人作證,韓軍為李承晚陣亡了30000人」。
在報道金城戰役時,韓媒進行了概述:在停戰前夕,有超過30000名年輕士兵在戰鬥中喪生,這被認為是第一任總統李承晚的「英勇決定」。
1953年6月8日,「聯合國軍」、韓軍和北韓人民軍、中國軍隊已經達成一致意見,同意根據戰俘的自由意誌遣返戰俘。但李承晚同意釋放戰俘,是為了掩蓋「六月攻勢」中的慘敗。而這樣的虛偽行動又導致中國軍隊發動下一輪夏季進攻——七月攻勢,聯合國軍和韓軍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慘重。
事實真如南韓媒體所說嗎?,李承晚是如何導致30000多人在停戰協定簽署前夕喪生的?
1953年6月,北韓停戰談判達成全部協定。但北韓半島南部政府領導人李承晚並不是誠心求和,他在1953年6月17日晚上趁著夜色,一邊以「就地釋放」的名義扣留了大批北韓人民軍俘虜人員,同時還叫囂要「北進」、「單獨幹」,企圖破壞和平,實作統一北韓半島的計劃。
當時交戰雙方已經達成了停戰意向,但中國決定推遲停戰協定簽字時間。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向毛主席提議: 「給李承晚軍隊以嚴重打擊,再消滅李承晚軍隊一萬五千人。」 在1953年6月21日的回信中,毛主席指示彭德懷「再殲滅李承晚軍隊萬余人,極為必要!」
隨後,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向構築在北漢江兩側的敵人陣地發動了兩次進攻,基本將其陣地工事全部摧毀,此時在金城南部的防禦陣地成為韓軍的作戰最前線。即便如此,李承晚仍然沒有任何退縮,要求在金城地區駐守的韓軍4個軍嚴陣以待。
誌願軍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將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軍集結於韓軍在金城地區的陣地外圍。為確保對韓軍造成威懾力,誌願軍還準備了大量的支援部隊。除了步兵,指揮作戰的楊勇將軍當時還向上級申請調集了大量的炮火部隊,以1100多門迫擊炮在金城陣地正面提供炮火支援,如此數量的炮火部隊分布在當時的戰線上,平均每公裏戰線上就有44.4門火炮坐鎮。
另外,還有20輛坦克輔助步兵作戰。為了籌備金城戰役,誌願軍動用了2000輛汽車晝夜運輸物資15000噸,修築了大量的吞兵洞,還組織戰士們進行了戰前演練。作戰準備工作結束的時候,誌願軍的兵員達到了韓軍的3倍,火炮數量更是達到了韓軍的1.7倍,這是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在地面火力上對敵人形成優勢。
兵力差距也決定了韓軍在金城戰役中失敗的結局,李承晚也因此受到後人詬病。2012年,駐洛杉磯記者、南加州哈佛大學韓裔美國人校友會主席金泰煥在接受Newsis采訪時曾說: 「後人應該知道停戰前被隱藏在戰爭歷史中的真相,李承晚釋放中朝戰俘不是‘英雄壯舉’,而是一場政治表演」。
關於這場「政治表演」的結果,金泰煥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做了發言:
「根據美國第八軍司令部的月度報告來看,韓軍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中有29639人傷亡,但南韓的官方記錄只有2689人傷亡。美軍誇大南韓軍隊的傷亡人數的可能性不大,在金城戰役中有5000名美軍傷亡,除去美軍,至少還有24000名韓軍傷亡。如果不算受傷的話,韓軍在金城戰役中約有3000人死亡。如果我們沒有破壞停戰協定,這些年輕的士兵們就能回到家鄉,開始新的生活,而不會失去青春。」
1953年7月13日,一切準備完畢的誌願軍在金城地區和韓軍發生激烈交火。楊勇將軍將當時參與作戰的誌願軍部隊分為了3個作戰集團:以第68軍(欠第202師)、第54軍第130師組成西集團;以第67軍、第54軍第135師、第68軍第202師(欠第605團)組成中集團;以第60軍(附第605團)、第21軍(欠第62師、另配屬第33師)組成東集團;以第54軍第134師為預備隊。
為了完成中央軍委「再消滅李承晚軍隊一萬五千人」的計劃,楊勇將軍進行了周密的彈頭署。為制造戰爭的突然性,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楊勇命令部隊按兵不動,一直到7月13日晚上大霧四起時才下令出兵,同時要求戰士們在陣地上構築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點、地堡群,以塹壕、交通壕相連線,制造出環形防禦體系。
當時楊勇的戰鬥計劃為:在牙沈裏至北漢江間22公裏的戰線上,采取正面進攻、兩翼鉗擊、多路突破的戰術,率先攻占梨實洞、北亭嶺、梨船洞一帶和金城川以北地區,殲滅在此地駐紮的韓軍4個師(8個團和1個營),將金城以南地區的戰線拉直。隨後再根據情況向三天峰、赤根山、黑雲吐嶺、白巖山一線發展進攻。
在作戰中以東集團第21軍在北漢江以東地區牽制趕來支援的韓軍,以第9兵團第24軍在註字洞南山、新木洞方向進行防守,阻擊金化方向的美軍和韓軍東援。
戰鬥打響後,炮兵部隊率先開火,不到半個小時時間裏就在韓軍陣地上整整傾瀉了1900噸炮彈。在炮兵部隊的支援下,誌願軍作戰部隊僅用了1個小時的時間就突破了金城地區韓軍的前沿陣地。
隨後,誌願軍西集團以第68軍203師607團一個偵察分隊化裝潛入韓軍首都師陣地,一舉摧毀了南韓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團部,將大部份敵人殲滅。
第203師大部隊則趁機迂回,殲滅配屬韓軍首都師的美軍第555榴彈炮營和趕來支援的韓首都師機甲團第2營。
誌願軍中集團突破韓軍前沿陣地後,按照楊勇將軍在戰前部署,短時間內占領轎巖山中峰和東峰,第200師在夜間向金城陣地內部深入,於1953年7月14日6時占領了龍淵裏、東山裏,切斷韓6師的防禦戰線,使僑巖山和峰火山的韓軍防禦線出現缺口。
東集團在戰鬥過程中因準備時間不足,又是橫越山脊,進攻敵人正面陣地,在突破後進展緩慢,未能迅速進至西峴裏和控制金城通華川的公路。
戰鬥一直持續至1953年7月14日晚上,金城川地區的敵人基本上被全部肅清,韓軍的4個師遭到我方的淪陷性打擊。誌願軍僅用21個小時,就向「聯合國軍」構築兩年之久的現代化防禦陣地,推進了9.5公裏,這是戰爭雙方在陣地戰階段推進的最高記錄。
初步作戰任務達成後,誌願軍在鞏固戰線的同時,派出各支隊向南部繼續發展,東集團第2梯隊第180師兩個團連夜渡過金城川。在1953年7月15日-16日兩天時間裏,誌願軍各部隊有限度地在金城陣地上擴大戰果,相繼占領了黑雲吐嶺、1118高地、白巖山、949.5高地至北漢江一帶、602.2高地、後洞裏、新木洞、北亭嶺、間榛峴537.7高地、葛洞北山、597.9高地及西南無名高地。
韓軍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撲,但都被我軍化解。在7月19日-20日,韓軍的反撲最為激烈,共發起了107次反撲。1953年7月23日,李承晚親臨戰場加油打氣,韓軍叫嚷「奪回三黃山,向總統獻禮」,但經過多次反撲,都以失敗告終。
到1953年7月27日金城戰役結束時,誌願軍共擊退韓軍反撲1000多次,韓軍損失慘重,僅占領誌願軍在巨室裏北山的一個陣地。在15天的激戰中,誌願軍共擊斃、擊傷、俘虜敵人52783人。
金城戰役的最終勝利迫使李承晚對我方作出了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戰爭雙方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至於南韓媒體在報道所說的「有人做證,韓軍為李承晚陣亡了30000人」,存在數據問題,但韓軍因李承晚的決策錯誤而付出巨大代價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