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上海大學在中國革命的風雨中誕生,短短五年間,這座紅色學府成了培養無數革命先鋒的搖籃,眾多上大師生帶著堅定的理想,投身於保家衛國的洪流之中,譜寫了「文有上大,武有黃埔」的時代贊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近日,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回響——上海大學(1922-1927)校友尋訪錄】新書釋出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上海大學名譽校董、李大釗之孫、「七一勛章」獲得者李宏塔,上海大學終身教授、鄧果白之子鄧偉誌以及校方領導、新書編著者一起為秋白黨支部、社會學院本科生代表及上海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代表贈送新書。
【百年回響——上海大學(1922-1927)校友尋訪錄】由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耿敬教授指導,並組織上大近百名師生對五十多位早期上海大學校友足跡進行尋訪,采用社會學質性研究方法,奔赴祖國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最終撰寫而成。
書中的故事,既有革命戰爭年代上海大學的師生在槍林彈雨中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動人事跡,也有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默默奉獻、成果斐然的感人篇章。參與尋訪的學生們並非專業的歷史學者,但他們的熱情與執著,賦予了這段尋訪獨特的價值。
「如何讓現在的年輕人去了解100年前和他們同齡的年輕人當時的所思所想,這是尋訪的初衷。」本書編著者耿敬介紹:「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始終把自己的人生目的、奮鬥目標跟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可能會缺乏的,所以透過尋訪讓當今的大學生能夠真切了解他們所不知道的一批年輕人過去是怎樣努力、犧牲、奮鬥的過程。」
透過這些充滿激情與執著的尋訪故事,我們看到了百年前的青年們為革命事業不惜犧牲的精神,也看到了當今上大學子對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與擔當。
釋出會上,陳望道之孫陳曉帆、烈士周大根之子周到以及周大根之孫周亞南等尋訪校友的後人也進行現場分享。「在這些青年學生形成自己世界觀的周期裏面,他們主動地、積極地在老師的指導下去尋訪百年前的一代人,我覺得會比簡單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讓他們更能體會到什麽是傳承,更好地理解、發揚先輩們留下的精神。」陳望道之孫陳曉帆說。
李宏塔先生表達了對上海大學師生守正傳承的殷切希望。他高度評價了【百年回響——上海大學(1922-1927)校友尋訪錄】一書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並希望廣大師生及校友們能夠珍惜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繼續挖掘好這段歷史,編撰釋出更多相關書籍,使之成為歷史的輝煌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