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天津這家百年博物館,創多個國內唯一,多圖直擊

2024-11-25心靈
在天津市中心五大道區域馬場道,一座古樸而神秘的西洋風格建築歷經滄桑、靜靜矗立,這就是北疆博物院。這裏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現存標本20余萬件,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文獻資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館,也被稱為中國近代博物館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今年是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建立110周年,這座藏於「深閨」的百年博物館以新展覽、新陳列、新場景的嶄新姿態向公眾敞開大門 ,帶領人們穿越時空,與文物「對話」。
位於天津五大道區域的北疆博物院,歷經滄桑、靜靜矗立。 鄧偉攝珍貴展品坐擁多項「第一」
站在北疆博物院門前,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穿過一扇綠色大門,寬闊明亮的展廳映入眼簾。擡頭望去,一具保存完整的巨大的劍齒象頭骨化石懸掛在門廳正中屋頂上方,四五米長的一物件牙十分壯觀。在下方的落地玻璃展櫃中,古中華野牛、布氏真枝角鹿、披毛犀、王氏水牛等各類大型古生物化石、地質學藏品整齊排列,揭示著遠古生命的生存密碼。
在南樓二樓的一處展櫃內,陳列著四件貌不驚人的藏品,這便是「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模型,北疆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 1929年12月2日,青年科學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第一地點發現了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科學實證。1936年,在賈蘭坡的主持下,又連續發現了三顆「北京人」頭蓋骨,再次震驚世界。文物專家介紹,北疆博物院館藏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模型,是當年最早的一批直接從原標本復制而成的模型,由於仿真度很高,在「北京人」化石原件遺失之後,就顯得彌足珍貴,備受矚目。除此之外,還有中國第一批有科學記錄的舊石器——甘肅慶陽出土的石核及石片、中國第一件有科學記錄的古人類化石——內蒙古莎拉烏蘇出土的「河套人牙」。 北疆博物院的科考發現開創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先河,也奠定了北疆博物院獨一無二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北疆博物院展出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模型。 鄧偉攝「法國進士」逐夢東方
在「北疆博物院科學考察歷程展」中,一面紅、白、藍三色旗幟引起了記者的註意。這是桑誌華當年考察時攜帶的三色旗,上面有「法國進士」「中國農林咨議」和一個大大的「桑」字。這面旗幟把人們的思緒拉回到100多年前。
桑誌華考察時攜帶的三色旗。 鄧偉攝桑誌華原名保羅·埃米爾·黎桑,1914年從法國長途跋涉抵達天津,來華後取名桑誌華。從1914年到1938年,桑誌華以天津為大本營,對中國北方腹地進行了長達25年、行程5萬多公裏的野外發掘和科學考察。旗幟上的「法國進士」對應的是桑誌華的博士學位,「中國農林咨議」則是北洋政府向他頒發的一個虛銜。歷次考察所得悉數都在北疆博物院存放展出。
北疆博物院最早建立於1914年。在20世紀30年代,北疆博物院已經成為世界一流的博物館,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梁。在桑誌華的影響下,北疆博物院作為一座世界級科學研究中心,法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哲學家德日進和加拿大解剖與古人類學家步達生及多位在地質古生物、動物、植物、古人類等研究領域知名的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都曾來這裏進行學術交流、研究和工作,依據北疆博物院藏品出版的大量研究著作和科研成果,產生了轟動世界的影響力。
跨越世紀變身「知識殿堂」
歐式的半旋轉樓梯、100多年前的地暖設施、法式風格的陳列櫃……歷經110年的風雲變幻,如今這座百年博物館仍保持著它上世紀初建築的原貌。不少百年前的展櫃、標本瓶、標本盒等也保存完好,陳列在這座充滿歷史神秘感的空間裏。
2016年1月,北疆博物院北樓及陳列室恢復開放,北樓、陳列室以復原為主,忠實再現了北疆博物院當年的陳列室、藏品庫房等原貌。2018年10月,北疆博物院南樓完成了建築修繕、功能復原和陳列設計。2021年桑誌華舊居向公眾開放。
重新開放後,北疆博物院還著手對文獻資料進行保護,組建圖書、地圖等古籍資料保護團隊,對北疆博物院館藏1.4萬余冊圖書及900余張地圖資料進行保護。近期,該館完成了館藏所有圖書、地圖以及各類印版文獻資料的掃描、復制等數位化工作,確保對原始文獻、古籍、圖紙、照片等資料的有效保護。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天津北疆博物院建院110周年。北疆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北疆博物院作為桑誌華留在中國的一張自然科學名片,記錄著中法文化交流的歷史,也續寫著世界「生命史書」的未來篇章。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百年博物館,正在保護和創新中不斷釋放活力,努力把這張亮麗的天津金色城市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李如意,鄧偉
流程編輯: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