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如何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停止抱怨?

2020-09-28心靈

常聽到父母說,其實我很愛孩子,可是當孩子惹我生氣的時候我真的忍不住,還是會打孩子。在升級的版本中,父母情緒上的暴怒造成對孩子的虐待。

也常見到夫妻或情侶因為睡覺要不要關窗簾這樣的小事爭吵,然後升級到互相的挑剔,互相埋怨,最後甚至到了懷疑和貶低對方。

也常聽上班族抱怨,領導挑剔,吹毛求疵,要求完美,更甚的抱怨是,領導總是挑剔我、責罰我,真的太難應對了。

有些人承受著抑郁、焦慮和恐懼等大量的情緒壓力,每天生活在痛苦和折磨中,沒辦法感受和做自己,更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樂趣。如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多一些對自己、對他人的心智化,以上的情況可能會得到很好的改善。


心智化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很陌生或者不熟悉,希望透過本文對心智化的介紹,幫助我們形成一個心智化的立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對自己和他人有一個心智化的反思狀態,提升我們心智化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面對和處理生活的復雜性,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01
什麽是心智化


心智化廣泛的定義, 是想象性地根據他人的心理狀態去解讀他人的行為,也包括根據自己的心理狀態去解讀自己的行為。

這裏有幾個關鍵詞,讓我們來一一解釋:


什麽是心理狀態呢?人的心理狀態是指包括人的欲望、動機、情緒、信念在內的各種心理活動。
什麽是想象性的呢?比如,看到一個人突然皺了一下眉頭,這時候我們開始想象,他可能是感覺不舒服,也可能是想到了什麽,這種試圖理解對方這種表情的變化的過程,其實就帶著一種想象的成分,因此被稱為「想象性的」。


什麽是解讀呢?同樣的以看到一個人皺了眉頭為例,我們試著去理解他為什麽會皺眉頭,可能是他有了某種情緒狀態,也可能是他心理受到某種幹擾,解讀是我們試圖對他的外在呈現的心理狀態的一種理解。
心智化還有一種非常簡單的理解, 心智化有點像共情(帶著同情心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也可以理解為對他人和對自己的共情。
心智化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比較理性、比較認知,其實它非常強調情感的部份。

我們需要去思考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是什麽,當我們去感受別人的心靈時,會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因此心智化本身就帶著強烈的情緒。


02
心智化的兩種運作狀態


1、內隱(非語言)的狀態

這是一種非常快速的,自動化的,本能層面的反應狀態。
比如,我們見到一個陌生人,我們馬上就會有厭惡,排斥,或者舒服,溫暖等等一瞬間的反應。這是你根據非語言層面的資訊自動化的內隱的心智化。這部份的運作過程大部份是在潛意識層面喚起的心理活動。

潛意識的適應力和靈活性並不高,因為潛意識是我們憑借習慣,憑借慣性自動化地處理一些事情,就像你跑步、騎車,不需要去思考怎麽跑,怎麽騎車,它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

我們怎麽知道自己產生的是內隱性的心智化反應呢?
透過我們的感受和行為可以判斷我們的內隱性的反應。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方法,就是在試圖幫助我們把內隱性的反應變成一種外顯的思考。


2、外顯(反思性)的狀態

這是一種更慢的,有意圖的反應狀態,是我們創造了一個述說(一個解釋,一段故事)去描述發生了什麽 。例如當我們有意識的去思考和解釋那個人為什麽皺眉時,就處於這樣一種狀態。

外顯的心智化更靈活,有思考,可以矯正,矯正對於正在發生的是什麽的理解和認識。需要我們的意識去處理那些新穎的、模糊的和復雜的情況,比如人際關系、社會認知等等。

這些情況非常復雜,極具困難,極富挑戰,這也是我們需要心理咨詢和精神分析的原因,有時候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我們才能更好的利用具有反思性的心智化去處理這類情況。

03
心智化對我們可以有哪些幫助?


1、緩解壓力,調節情緒
心智化是對自己和他人當下狀態的心智化,因此有效心智化的基礎是關註當下,這種狀態可以利用目前比較流行的正念練習來達到: 透過有目的地將註意力放在當下,非批判性地體驗和覺察自己,這種覺察會隨著隨著時間的逐漸展開而浮現出來。

這樣全然關註當下的練習對緩解壓力是非常有效的,能夠減少焦慮抑郁,改善註意力,增進情緒的調控能力,減少應激反應等等。


2、建立安全的依戀來緩解壓力
上面提到,透過正念練習,我們可以透過自己調節壓力,這是一種自我調節。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與外部的連結來調節自己。

人類的本能是在感覺到痛苦和焦慮的時候,會尋求跟他人的連結,如果跟他人建立了安全的依戀,可以透過跟他人的信任關系來緩解痛苦,調節壓力,心智化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安全的依戀,也是建立安全依戀的基礎。

科恩(Coan)發展了人類社會關系理論,他的理論認為, 人類的大腦被設定好,在這種正常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中,才會有最好的發揮和最好的運作。

當感覺到痛苦和焦慮的時候,如果我們是孤獨和孤單的,那麽大腦需要大量額外的能量支出才能夠承受孤單的痛苦。 如果在我們遭受威脅的時候,感覺到跟一個信任的人是有關聯的,這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不用耗費那麽多的能量就可以得到安撫,重新回歸平靜。

3、理解自己,成為自己
心智化除了關註當下的心理狀態,還要去反思自己當下心理狀態的意義,去思考和理解自己為什麽會有這種特定的心理狀態、心理想法。
比如當我們關註到自己最近很焦慮,我們會試圖去理解為什麽會焦慮,可能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引起了我們的焦慮,可能還能聯想到,在童年時發生的某件事情,它當時讓我們很害怕很焦慮。由於當時的情緒太過於強烈,幼小的我們是沒有辦法承受和消化的,只好把情緒壓抑了,它就到了潛意識裏面,而現在正好遇到相類似的事件時,童年壓抑的焦慮感會被迅速啟用,於是使我們的焦慮變得更強烈、更不可控了。

兩件事情的聯系讓我們可以理解這些焦慮百分之十來自現在,百分之九十來自過去的影響。

過去潛意識層面的焦慮被呈現,被感受,被理解,它就變成意識層面的了,變得靈活和自由了,可以由我們掌控,也可以得到矯正。

經由我們對自己的心智化,理解和成為自己成為可能。

4、認知信任
心智化是建立安全依戀的基礎,安全依戀可以達到認知信任。
認知信任(來自一個哲學詞匯,Peter Fonagy的最新文章)是你對其他人知識的一種相信、信任的感覺。這裏的認知不是認知心理學的認知,它是關於世界的知識,也就是你信任別人是關心你的,你信任別人至少不會傷害你。

當你相信一個人能充分地理解你,你會傾向於去相信他為你提供的知識,更加願意從這個人那裏學習關於世界的知識,從而能夠更加開放和包容地對待知識。
認知信任是整個社會學習的基礎,心智化可以幫助一個人發展他的認知信任,從而在社會關系中學習。

5、心智化促使人類大腦不斷前進演化
人類大腦的發展機制和原理現在已經有了不同的理解,開始的時候學者們認為人類大腦的前進演化是因為人類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帶來的,現在更傾向於認為大腦復雜性和容量上的前進演化發展,是來自於我們和其他人在互動時呈現出來的挑戰。

去理解他人的心靈,理解自己的心靈,這樣的心智化挑戰導致了我們人類大腦的不斷前進演化。


04
心智化的不恰當使用

1、過度心智化

是指過度地思考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比如:過度自我關註和抑郁癥,可能跟過度心智化有關。
2、精神等同模式
有些人會把對他人,對自己想象性的解讀等同於外在現實。在精神等同的狀態裏面,你心裏面感受到的事情被感覺成外在生活中、外在現實中真實發生事情的拷貝、復制品。
比如:精神病理中的偏執妄想會跟精神等同有關,同時跟過度心智化也有關系。



3、目的論模式
它是一種以目的導向的行動方式,在這種目的論模式下一個人不再反思了,不再思考了,不再試圖去理解自己了。

比如,我們常常見到有些人對別人生氣的情況下會割傷自己,當他有情緒的時候,他沒有用語言去表達,也沒有去思考自己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情緒,試著理解自己,而是直接用行動表達自己的生氣。我們常常在邊緣性人格障礙中見到這種現象,他們常用自傷、自殘來表達情緒。

4、偽裝模式
這是指缺乏現實感,缺乏情感上的確定、確信感。這些人常常使用理智化的方式來偽裝和隱藏情緒。 比如:有些人會看很多心理學的書籍,使用心理學的術語,他們可以一直用一些術語講話,但是缺乏對自己真正的理解和確信。

偽裝模式的人會可能說這樣的話:我有自戀性的人格特質,所以我會理想化他……等等。這種說法讓我們感覺聽不到真實的內容,感受不到他的情緒。

咨詢中常常見到防禦性非常強的人,他們會跟你討論很多術語,可是卻很難接觸到他真實的部份,就好像他們假裝在做心理咨詢一樣。


05
怎樣做到更好的心智化

1、在態度上
我們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心靈是共情的,讓我們的心靈更開放,更接納,讓心靈自由流動起來。

共情是我們去辨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以恰當的方式對情緒和想法進行反應。

比如,我們聽一個人講,在他6歲的時候,有一次在外面瘋玩,回家時找不到自己的外套了。媽媽非常生氣,問他,外套呢?他說丟了,媽媽又問,丟哪裏了?他說不知道,媽媽吼著,為什麽丟?他說不小心。媽媽狠狠一腳踹過去,把他踹到了地上,開始大聲的吼他。聽到這樣的描述我們可能會有一個直覺性的反應,他很痛,可能有委屈,可能有害怕,也可能有內疚。這是一個直覺性的共情,我們還需要保持心靈的開放去聽聽他的感受。他可能會說,小時候只要他犯錯,媽媽就問他很多問題,無論他怎麽答,都會挨打,就好像刀子架在脖子上,反正還是會挨那一刀。

這時候我們想象如果有把刀子架在脖子上,讓感受回答問題,我們的感受可能是恐懼和害怕的,並且這樣的恐懼和害怕還是持續的,直到那一腳踹出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恐懼和害怕跟他的感受和想法就貼近了,我們在態度上是共情的,是容納和接納他對媽媽害怕的感受和想法的。

2、調整情緒
處在強烈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心智化的, 要覺察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就要在情緒不是很強烈的時候試著心智化自己的情緒,提高對情緒的覺察力和感知力。


幾年前的一次咨詢,當咨詢進行到30分鐘的時候,我被助理敲門叫出去,告訴我,我們咨詢的聲音大了,讓我們小聲一點。我回來,繼續咨詢,發現自己被強烈的負面情緒籠罩著,讓我沒有辦法馬上投入到咨詢中。這時候我覺察到,我憤怒了,我意識到我是可以憤怒的,然後跟我的憤怒呆了一會,大概一分鐘之後我的負面情緒慢慢消失,我可以繼續聆聽我的來訪者。

覺察、接納、調整情緒,情緒不強烈之後我們才能心智化自己的情緒。

3、帶著意圖性
嘗試帶著好奇心去理解情緒和行為的意義,看到在這個情緒和行為背後的意義,試圖去理解它。
就上面被打擾的例子,我試著去好奇一下我自己,我知道我咨詢的設定是,咨詢的50分鐘,這50分鐘對我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能被打擾的,我心中有對咨詢設定的執念,所以在被打擾的時候,我會變得很憤怒。我繼續聯想到我過去一些類似的經歷,它們跟現在的情緒和經驗是相關的,然後把我類似的經歷像串珍珠一樣串起來,感受和理解它們,由此完成了我對自己的心智化。
我們當然還可以心智化一些無法用邏輯和理智來理解的行為,比如,某些來訪者,他在咨詢中表現得很依賴和信任咨詢師,可是他會經常的遲到,結束後又不太願意離開。這些矛盾的行為可以讓我們帶著好奇心去試圖心智化他們無意識層面的內容。

4、帶著不同視角
每一個人對於同一件事情都有他們自己的解讀,這些解讀的視角、立場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持續地去體會和思考他人看問題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是上面被助理打擾的事,後來跟助理溝通,我了解到,發生的當時,她一方面受到隔壁咨詢室的咨詢師的投訴,很有壓力,另一方面她在著急的處理另一件事情,沒有思考太多就直接敲了我的門。從她的角度來說,她覺得咨詢被打擾好像沒有問題。

從這裏我們知道了她和我對待咨詢設定是有完全不同的視角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 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是有不同的解讀和立場的。

5、現實檢驗
心智化他人,能夠註意和關註到他人的心裏可能有什麽,嘗試思考他人心裏面有什麽樣的想法。但是 你還需要想象其他視角的可能性,進行現實檢驗,了解對方真實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從嘗試性的假設轉向去驗證自己假設是否成立。

比如,前面那個6歲被媽媽踹一腳的小男孩,他開始的描述,我們可能會有一個直覺性的共情,他很痛,可能有委屈,可能有害怕,可能也有內疚。這個時候我們還需要知道可能還有其他視角的可能性,我們再去問問他的感受是什麽,他告訴我們他的感覺是像刀子架在脖子上,那麽我們知道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恐懼和害怕。

我們貼近他更真實的感受之後還需要問他,你被打的時候是不是感受到的是恐懼和害怕,他說,是的,我對我媽媽很害怕也很恐懼。
經過驗證我們才能夠知道我們的心智化是否有效的。

本文參閱【心智化臨床實踐】,原著 Jon G.Allen Peter Fonagy Anthony W.Bateman

我們是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擁有近1000位海內外心理咨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咨詢師能夠透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60萬+人次提供了高品質心理咨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裏「http://jdxinli.cn/wuli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