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法治日報】;
多地出台中小學校園手機管理「禁令」 一些商家卻在銷售「藏手機神器」
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機任重道遠
調查動機
近期,多地出台中小學校園手機管理「禁令」:在鄭州,中小學校嚴格限制學生將手機等智慧終端產品帶入學校,除教學必需外禁止帶入課堂;在廣州,學校可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智慧終端產品進入學校或者在校園內使用,對經允許帶入的應當統一管理,除教學需要外嚴禁帶入課堂……
有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未成年網民規模上升至1.96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7.3%。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機等智慧產品,對其專註力養成和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也刻不容緩。
「禁令」之下,未成年人是否能真正放下手機等智慧產品?又該如何引導這一群體合理使用智慧產品?圍繞這些問題,記者展開調查。
□ 本報記者 張守坤
「經學生申請、家長簽字後,學校允許學生將手機帶入學校,但不能帶進教室等教育教學場所。如果發現學生在教學區使用,或者晚上熄燈後仍在玩手機,會將手機交由班主任管理,並告知家長相關情況。」安徽省宿州市某中學一名張姓老師近日告訴【法治日報】記者。
據其介紹,該校的住校生較多,不少學生都有使用手機支付、打車、聯系家長等需求,對他們來說帶手機進校園是必需,但學校會對其進行必要的規範。
記者註意到,多地出台的手機「禁令」並未「一刀切」。比如,【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規定,「對經允許帶入的,應當統一管理」「學校應當在公共區域設定公用電話供中小學生應急聯系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然而,現實中卻有一些商家抓住中小學生對手機有需求這一「商機」,線上上或線下銷售「藏手機神器」,試圖幫助學生逃避監管。
「這款藏手機水杯可以同時裝水喝和藏手機,原理就是水杯的中間有個暗格,手機和水是完全隔開的,不會漏水,杯身黑色不透明,水杯外形不會讓人想到手機放在其中」「鏡中藏手機,安全可靠,所有手機都能藏,保密發貨,能夠遮蔽金屬探測儀,開學學生必備」「充電寶藏手機,免擰螺絲更隱秘,可亮燈當手電筒還能顯示電量,還能夠給手機充電」……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搜尋發現,有不少商家銷售「藏手機神器」,有些商品銷量過萬件。相關評論裏,有不少自稱是在校中小學生的人評價「特別好用,絕對不會被發現」。
線下,也有人給在校中小學生有償提供手機等智慧產品。近期,多地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了校園周邊店鋪違規租售、寄存手機亂象專項整治行動。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蔡海龍指出,中國現行法律法規為處理下架類似商品和服務提供了相關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處理涉及未成年人的事項,應當適應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網路平台及相關經營者面向學生宣傳、銷售「藏手機神器」或提供偷帶手機服務,意在幫助學生逃避監管,或妨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顯然違反了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的原則和要求。
「現實中,一些網路經營者和個人明知有‘禁令’,仍然透過釋出具有誘惑性的廣告或向未成年學生銷售具有隱藏偷帶手機功能的物品來獲利,這種行為明顯不利於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違反了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電商平台有權對商家的不當行銷行為進行必要的管束和處理,及時下架相關商品和服務。」蔡海龍說。
在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倪娜看來,對於違規使用手機的學生,學校可以根據【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制定校規校紀,實施教育懲戒;對於幫助學生違規使用手機的校內人員,學校也應高度重視,進行相應處罰。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部均對在校中小學生使用手機作出了管理規定,但在實踐中仍存在管理責任不夠明確等問題。因此,明確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各方的管理責任迫在眉睫。
「應當全面看待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等智慧產品的問題。如今,網路化生活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態,使用手機等智慧產品可以幫助未成年人獲取學習資源、增強溝通能力,培養適應未來生活所必需的數位素養,有助於提升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享受手機和網路發展所帶來的便利,是資訊化、智慧化社會中未成年人實作其教育權和發展權所必要的條件保障,是未成年人作為社會成員應有的基本權利,不宜采取一律禁止的態度。」蔡海龍說,面對手機等智慧產品管理難題,成人社會應有更多耐心和細心,進行更加精準的治理,營造規範有序的網路環境。
在蔡海龍看來,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機等智慧產品的關鍵在於家長。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自覺提升家庭教育方面的素養和能力,正確認識手機等智慧產品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引導其正確合理使用手機。既不能粗暴幹涉一律禁止其使用手機,也不能過於放任、對其使用手機不問不管。應當采取民主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手機使用的規則,培養孩子的網路素養和自治自律能力。
「家長既要采取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等方式規範自身對手機的使用,防止孩子簡單模仿;又要透過開展親子閱讀、培養興趣愛好、共同參與體育運動等方式增加親子陪伴和親子互動的時間,使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更多的關心和溫暖,防止陷入對虛擬生活的過度依賴。」蔡海龍說。
倪娜認為,需要從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同時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以吸引他們的註意力並促進全面發展:
學校教育支持,開設數位素養課程。將數位素養納入學校課程,教授學生如何辨識資訊真偽、保護個人私密、合理安排線上時間等。開展興趣小組與社團,組織多樣化的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如科學俱樂部、文學社、體育隊等,讓學生在非手機活動中找到樂趣和成就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手機依賴的危害,學會情緒管理和壓力釋放的方法。
借助技術輔助手段,使用應用程式管理工具。鼓勵家長和學生一起利用手機內建的「螢幕使用時間」「套用限額」等功能,設定合理的使用限制。推薦教育類App,引導學生使用有益的學習型App,如線上課程、語言學習工具、科普知識平台等,使手機成為學習助手。
社群與家庭合作,組織戶外活動。社群和學校可以聯合舉辦徒步、騎行、露營等戶外活動,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增進親子關系,同時遠離電子螢幕。鼓勵學生參與誌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透過幫助他人、了解社會來拓寬視野,培養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