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建基於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封鎖。
西方國家能夠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主因是西方國家當時控制著世界主要市場。所以,他們不和你做生意,就是他們對你進行封鎖,而不是你封鎖他們。而封鎖的原因僅僅是你不願意繼續做牛馬,想要去做人。
香港經濟一般認為是大陸經濟的出口視窗。很多人對「視窗」這個概念沒有形象的體會。其實換個說法,就是「收費站」。香港經濟,可以簡單理解為「收費站經濟」。香港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就是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的 唯一收費站 。註意,是唯一的。
這是有歷史事實做支撐的。
在上海開埠之後、1949年遭到封鎖之前,香港經濟發展遠不如上海。比如兩地於清代晚期在同一年開設了證券交易所。但是香港的發展緩慢,上海的則則清末就已經發展成為遠東最大的金融交易所。但是,由於日本侵華戰爭影響,以及隨後國府「劫收」影響,大量上海資本和人口湧入香港。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出於對革命力量的恐懼,以及對不穩定時期高度風險的逃避,大量資本逃離上海。據不完全統計,從1948年開始到50年代初期,上海(包括長三角地區)移民帶來的財富占當時香港社會總財富的1/2以上,包玉剛,董建華都是當初這些上海移民的後代。我們看香港電影【上海灘】,以滬指港的色彩很重,就可以看到香港有一定的上海情節。正是上海資本和人力的湧入,才改變了香港社會「洋大人高高在上,華人沒有文化影響力」的純殖民地結構,形成了具備一定話語權的華人力量,並為此後紅色力量在香港的活動提供了基礎。
冷戰時期,中國大陸在兩國正規軍主力對決、正面決戰驅逐美軍七百裏的實力背景下,完全有力量軍事解放香港,然而面對全方位的經濟封鎖,以及北洋、國府留下來的毫無起色的經濟基礎(經過國府「黃金十年」的努力,抗戰前中國鋼鐵產量銳減到清末北洋時期的幾分之一,大量鐵礦石被日本控制,成為日本產量;同時東北在一段時期內淪為日本殖民地——黃金十年的很多數據都是加上日本在東北的經濟數據之後形成的,無法作為抗戰力量計算,只能作為侵華力量計算。從這個角度說,如果在「黃金十年」之後再給國府幾年時間,那麽也許抗戰時期就沒有正面戰場了),不得不後退,保留香港作為進出口視窗的政策。
對於中國大陸的這一政策,美國予以了積極配合。在韓戰結束的1953年,美國允許「港制品」輸入,並成為「港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場。註意,是 「港制品」 。比如數量極其巨大的紡織品。而產品的來源呢?江西共青城的發展過程中,養殖鴨子是共青城最初的主要經濟模式,從70年代初開始,大規模向香港出口鴨絨就是共青城的重要貿易形式。90年代,現在在香港很知名的、以反大陸聞名的上海女性閭丘露薇,就和她早在她幼年時期就離婚跑去境外的母親一起在深圳做進出口貿易,然後才想辦法去的香港。
同時,早在1950年,在1949年長江紫石英號事件中被解放軍打過炮的英國,在西方國家裏第一個與中國建交。
中、英、美這三方面的決策,都直接影響到了香港的命運,但是這三件事的決策過程,香港都沒有任何參與權。 「你的命運與你無關。」這就是當時香港的地位 。
香港的特殊地位同樣也影響到了深圳。 在改革開放前,深圳受限於政策,只是小漁村。到了設立特區之後,如同香港是中國大陸對世界的視窗,深圳也轉變成了大陸對香港的視窗。於是在很短時間內,深圳經濟突飛猛進。包括臨近深圳的東莞等地,紡織品成為重要產業。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裏,這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絕大部份的出口都要透過深圳-香港中轉。這就好像春運,如果春運時車票價格按照市場需求浮動,車站一定會獲得暴利。但是中國政府壓制了車票價格,沒有讓它市場化,所以鐵路總是喊虧損。虧損是對的,國家賺了錢就是要想辦法虧出去讓老百姓拿到實利。
隨後香港就迎來了60年代和70年代的經濟騰飛,號稱遍地是黃金。我們所熟悉的很多香港著名影星,他們的童年時代、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渡過的。所以他們一方面接受到了勤儉持家的思想影響,一方面也得到了較好的營養保障,很多人既能夠認識到社會的復雜與黑暗,又能夠形成充滿進取心的心態。這種心態與後來環境較為寬松、但是經濟趨向於飽和與衰落的一代人,明顯是不同的。一個人也授權以擺脫社會的影響,但是一代人就只能符合統計學規律。社會環境明顯影響了一代人。
第二,周邊政治環境變化,導致香港發展基礎大振幅削弱。
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如火烹油的行程持續了很久,並隨著中國經濟完成了基本積累、轉向開花結果而持續發展到了90年代。
直到那一天到來。
中國早在1978年就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立場,並在隨後幾十年間堅持不懈地推行。但是,中國改革開放了,西方國家並沒有改革開放。中國長期被排斥在世界市場之外,受到巨大的限制。中國市場不得不透過香港這一個收費站去轉手。
所有這一切,都因為兩件事而發生了轉變。
第一件,1997年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主要在政治方面對香港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香港回歸前,香港英國政府首先利用十幾年時間,開展洗腦贏心運動,並大力吸引越南等東南亞移民,改變香港族群成分。前些年鬧得很兇的港獨活動,一部份很出名的領導者就是一二十歲的東南亞後裔。他們進入香港的時間恰恰就在港英開展洗腦運動之後。同時,在臨近香港回歸的前幾年,港英政府大振幅調高了每年經濟增長率,數據明顯與之前香港經濟發展趨勢不一致。與此同時,港英政府大振幅提高了公職人員薪資水平。至此,中國政府接手香港時可以采取的幾項爭取民心的措施——拉高經濟發展速度、提升公職人員薪資(從而迫使資本家提升工人薪資)、凝聚香港民心——都遇到了明顯阻礙。走你的路讓你無路可走,這就是英國政府的處置方式。
香港回歸的歷史教訓,也是我不主張和平收回台灣的原因之一。從1984年12月中英聯合聲明確定1997年香港回歸開始,港英政府用了十三年時間進行交接準備。這個準備周期太長了。前幾年,香港選舉特首,一個很熱門的、不親英也不港獨的候選人,突然被揭發在英國統治時期多領了一部份住房補貼,被告上法庭。而法庭上的法官一方面無視這一事實遠在多年以前(貌似是九十年代的事情),當時這種事情基本上屬於慣例,一方面也不考慮透過退還補貼來避免司法處罰防止影響政治,而是很堅決的進行了處罰。這件事立即引發了輿論的關註。因為這暴露了兩個問題,第一,誰才能掌握到港英時期這麽小的一件事情?第二,法官是什麽人?一名候選人,沒有什麽重大案件在身,要透過這麽一個原本是慣例的事情強行判罰,說明本身的履歷相當幹凈。由此可見,不但他的敵人一定要置他於死地,還能夠掌握這些久遠的數據。除了早先的港英政府,就沒有別人了。同時,這也需要法官配合。香港的法律體系采用的是英國式的海洋法系,大法官具有決定權。而香港的大法官主要都是一些外籍人士,比如英國人。所以,香港雖然回歸了,司法並沒有回歸。
還有一件事情。我們都說,香港廉政公署是香港廉潔的保障。這一機構原本是因為香港腐敗嚴重引發市民暴動而設定的。可是我們在看香港電影【無間道】的時候會註意到,香港有一個部門叫做「政治部」。這一部門嚴厲清查了香港警方內部的問題。那麽這一部門是怎麽回事呢?這一部門成立於1934年,直接隸屬於英國情報機關軍情五處(負責海外情報和反間諜工作),主要職責還包括調查公務人員身份背景。廉政公署的相當一部份高級官員就來自於「政治部」。香港警方約束了社會問題,廉政公署約束了香港警方,政治部約束了廉政公署和香港警方,軍情五處約束了政治部。換言之,香港的廉政,實際上是透過情報機關的強力約束才實作的。我們可以打個比方:
克格勃保證了香港經濟繁榮。
而到了在香港回歸時,這一部門早已「撤銷」了。1995年,政治部撤離行動基本結束,一切資料,要麽被銷毀,要麽被撤離,成為機密。港英政府歷史上甚至曾經不承認有這個部門。而外界也無法知道,香港的高層政治圈裏面,誰是政治部的人。
你不知道誰是人,誰是鬼。
所以說,【無間道】是一部很好的電影。他告訴我們的東西已經遠遠超過了一部商業片。從這部電影來看,香港電影人,或者說愛國者,真的已經盡力了。
港英政府的精心設計在前些年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動蕩。近些年,影響一直在趨於減小。大約是因為他們的牌打得差不多了。不過,也許是他們在準備等待一個時機,打一把大的。
香港回歸以後,中國政府堅持保持了香港的原有體制,在自由港地位等方面的影響其實並不大。香港的主要內部阻力,還是政治體制問題。理順政治體制問題,香港的內部麻煩會少很多。
香港政治問題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阻礙十分顯著。由於中國年過加入世貿組織後,世界大振幅解除了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商品出口不再主要局限於香港,香港的進出口地位大振幅下降。對此,經濟地位與香港接近的深圳市,不斷召開相關會議,尋找對策,尋找出路,尋找轉型機遇。但是與此同時,香港卻忙於內訌。一會兒發動保釣運動,破壞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一會兒發動港獨運動,破壞港陸經濟往來。這種頻繁砍斷財路的行為直接導致了香港轉型困難。前文所提到的上海姑娘閭丘露薇,一再發文,痛心疾首地譴責大陸遊客赴港消費的行為,聲稱陸客訪港導致香港文化衰落,全力阻止陸人來港。一個來自大陸的上海姑娘,竭盡全力為了香港獨立而奮鬥,這是一種什麽樣的精神?上海和香港的競爭關系……在這樣的奮鬥努力之下,香港經濟一方面無法繼續享受收費站經濟的高額紅利,一方面無法轉型發展旅遊業,經濟自然陷入了困境。
政治因素極大限制了香港的發展。
第二件,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主要是在經濟方面對香港造成了影響。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此後,中國國內生產毛額以每年增長數萬億的速度暴增(此前偶爾能做到,一般只能做到一年增長幾千億,但是加入世貿之後,開始階段是一點五萬億的增速,後來每年增幅都達到數萬億)。對於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用一個熟悉的事情來形容:
收費站撤銷了,高速公路免費了,沒人卡脖子了。
上海在極短時間內就取代了香港。據說洋山港的吞吐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全境。有網友據此說美國產業空心化遠比我們想象的嚴重。美國產業空心化到底如何,因為宣傳較少,我們不太熟悉。這個宣傳少是有原因的,中國不怎麽宣傳,是因為中國一宣傳,就有網友冷嘲熱諷,說又開始外國水深火熱了,美國不宣傳,則沒有網友冷嘲熱諷說他們報喜不報憂,但是確實是報喜不報憂。所以兩方面因素結合,宣傳得很少。
上海建設自貿區是2013年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中國對外貿易就不再局限於香港轉手了。
中國對外貿易不局限於香港,意味著什麽呢?
早先,香港是華南、華東、華中、華北、西南、西北、東北的收費站,現在,香港主要是華南、華中地區的收費站。分礦一下少了一多半,經濟不衰退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今年很熱鬧的、大搞新舊動能轉換的、經濟衰退的山東一樣。從地理上看,山東地形嵌入到了中國東部腹地和黃海,經濟主要是放射線中原、淮北、東北、河北(京津)、日韓,但是長期以來,都是主要關註東北、河北(京津)、日韓,於是出現了半個山東在發展、半個山東捆一邊閑置、一只手打天下的奇觀。一道玻璃圍墻像鐵幕一樣限制了山東更加靠近江浙的南部地區。但是,近年來東北經濟塌方式下滑,財源一下減少三分之一,山東經濟不衰退才奇怪了。為此,山東方面繼續加強了濟南與青島之間的道路建設,濟青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一再加強,預計三年內即可建成,看山東的舉措,似乎打算進一步加強與東北、河北、日韓的經濟聯系。香港周邊的財源大振幅減少,經濟必然要陷入衰退。
這就出現了中國大陸整體經濟規模一再躍升,而香港經濟卻增長乏力的現象。
第三,香港經濟的轉型在近幾年遇到了新問題。
由於轉型緩慢、經濟基礎削弱,香港錯過了回歸初期的政策上較為受到重視、經濟發展環境尚且不錯的機遇期。近幾年,由於世界範圍內不斷爆發經濟危機,特別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引爆了一系列金融危機之後,世界貿易進入了一個疲軟期。這一時期已經持續了長達十年之久。按照十年受一茬罪的歷史規律,新的經濟危機似乎又要爆發了。世界範圍內的實體經濟疲軟,讓作為收費站的香港地位十分尷尬。雖然在這一時期,中國極力加強出口,提振世界經濟,但是世界範圍內的危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而且這也直接導致中國自身壓力增大。近十幾年來,國內房地產熱持續高溫,引發了「地產興邦,實業誤國」的諷刺和調侃,充分反映了社會對實業衰退得不滿。尤為嚴重的是,地產業是一切行業的基礎設施行業,一切行業都需要地理空間支撐,即便是電子商務也需要一定面積的工作空間。地產業的高溫,直接增加了其他行業的經營成本,在經濟危機的形勢下加劇了經營壓力。地產業發展過程中大量資本固化到了鋼筋混凝土中,短期內無法轉化為生產。這在金融形勢不穩定的背景下,實際上也加劇了實業的融資壓力。當然,地產業也是有明顯好處的。地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更新基礎設施,為進一步發展經濟提供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在經濟形勢比較危險的情況下,透過地產業作為一個緩沖區,可以等待時機、渡過危險期。畢竟,先活下來,才談得上搶抓機遇。
當各個經濟體都優先考慮活下來的背景下,香港由於自身政治因素還在考慮怎麽活得隨心所欲,明顯與時代脫節。
在與時代脫節的背景下,香港錯失了之前的轉型機遇,在如今各國經濟普遍困難的局勢下,依附於其他經濟體的自由港,就出現了轉型更加困難的困境。
前幾年有一個經典案例。港珠澳大橋修建過程中需要征地,香港老太太表示拒絕,於是工程受到極大阻礙,最終增加投資八十多個億。輿論普遍炒作了一通「民主」、「自由」。老太太的理由是身體不好,大橋建成後會增加空氣汙染,妨礙健康,所以她表示反對,不同意征地。我不能確定香港老太太拒絕港珠澳大橋的理由到底是什麽,所以也不猜測了。總之,在一片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的港獨氣氛中,一個自由港,走向了閉關鎖國。
一個自由港,要閉關鎖國!
程心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是她隱姓埋名,沒有告訴我們真名實姓。
現在的香港屬於想轉型而不得、甚至有點不想轉型。
2013年,上海自貿區開建。
2013年,一帶一路設想提出並開始推行。
我想起一個笑話。有個人去算命,算命先生對他說:「你在30歲前碌碌無為,直到30歲。」那個人急忙追問:「是不是說30歲之後我就發達啦?」算先生說:「不,30歲之後你就習慣了。」
香港經濟必然從早先的畸形繁榮中回歸到正常地位。港英勢力的反復折騰只不過是將這個過程從人們的視線中剝離了出去,讓人們將註意力集中到政治問題上,而忽略了經濟上的痛苦。可以說,在大環境註定了香港要從東亞最重要的自由港轉變成為華南乃至東亞最重要的自由港的過程中,妨礙了香港轉型的港英勢力,經過不斷努力,主動申請成為了背鍋俠。
香港現在正在逐漸習慣新的身份。但是由於港英勢力的不斷攪和,他們還不能正視這個新身份。如果香港能夠正視自己的新身份,那麽他們會找到很多出路。比如說,被上海姑娘一再反對的陸人訪港。其實從陰謀論的角度說,在上海明顯正在恢復歷史地位、從而擠占香港資源的情況下,一個上海姑娘為什麽義憤填膺地、一邊鼓吹香港文化哄香港開心、一邊阻撓香港人賺錢,其原因不是很直接的嗎?只不過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來,這個上海姑娘壓根就不是在搞陰謀,至少不是為了上海在搞陰謀。她是真真正正地思想和手段不統一。思想上她極為認可香港,手段上她極力阻礙香港。這種沒有實幹能力的人物,思想和行為完全符合一個成語:
南轅北轍。
南轅北轍,則用力越猛,損失越大。
三國時代,劉廙曾經說:
勢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勢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
這句話直截了當地解釋了南轅北轍這一成語:
方向錯了,則越努力,就越悲哀。
毛主席說:路線錯了,則知識越多越反動。可謂不刊之論。不刊之論就是說不需要修改的正確論斷,只是當年毛主席這話被很多人給改成了「知識越多越反動」。那些人水平太高,咱不和他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