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看到很多人不推薦應屆生去 VC/PE,原因是什麽?進入這個行業有哪些後續發展可能?

2013-03-01財經

應知乎圓桌金融求職專場的邀請,聊一些我們這個行業從業者的情況。

金融是一個龐大的產業,有很多種牌照和細分業務,銀行、保險和證券顯然隔行如隔山。但即便是在券商內部,比如債券資本市場部和私募股權投資子公司也完全是兩個物種。即便是私募股權投資子公司內部,仍然要分前中後台,各自職責也大不相同。甚至一些機構前台還分行業組,那交流起來仍然如隔山。同樣地,業務之間可能也是冷熱不同,比如最近也許信托業就平平淡淡,而二級市場交易部門就烈火烹油。

本人在一家同行業排名靠前的國有券商的私募基金部門工作,這個行當主要是當好金錢的搬運工,把高凈值人士的余錢募出來以後投給需要錢的創新企業。和二級市場買賣股票不同,我們的錢絕大部份都以增資的形式給了創新企業,成為購置大件裝置、招募人才、技術研發的資金來源。我們的盈利模式是將這些投入的資金買到的股權在企業成功上市之後拋售獲利。

由於一般來說不像銀行借款一樣有抵押物,因此風險和對應的收益預期也非常高,是整個金融市場中風險最高的幾種產品之一。我們作為管理人又被稱為GP(普通合夥人/執行事務合夥人),我們的出資人被稱為LP(有限合夥人)。股權投資其實又能細分為不少個圈層,從早到晚可以分為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早期投資)、成長期投資、Pre-IPO等,相鄰階段的機構有時會競爭,但隔開一個階段的機構就活在各自的生態之中。

要做好這個工作並不容易,投資者並不像大眾想象的是甲方,實際上無論是募資或投資,GP都很有可能處於乙方位置,甚至我們會對乙方心態的被投企業心存疑慮。主要的原因是從宏觀角度來看資金總是比好計畫多,或許在中後期和Pre-IPO由於大額募資的難度較高或許存在一定的品牌效應,中期、早期投資者間的競爭非常同質化。因此一級市場投資者除了勤奮地研究產業以外,與二級市場不同,好計畫不代表能投得進去,因此必須不斷地發掘渠道和非公開資訊以建立自己的計畫優勢,因此有相當的精力需要花費在社交之中以尋找投資視窗。

因此,股權投資行業對於從業者的全方位能力都有較高的挑戰,一方面必須有紮實的專業背景、研究能力和工具性技能(e.g.會計和法律),另一方面還必須是一個優秀的社交者,建立渠道、找到計畫、搞定交易。如果還要管理投後,那又是一堆協調投資者、企業、外部資源的事務。除此之外,還需要有碎片化管理時間和多線跟蹤推進的能力,任何投資機構都需要對資深的內外部資源作出協調,根據計劃推進投資計畫。綜上,這是一個挑戰性極高的工種,如果以應屆生身份加入,只要能跟得上、自己願意拿出業余時間精進自己的技能,對人的鍛煉非常高效。

從專業背景看,投資行業對於專業背景的要求越來越高,事實上現在很多專業投資機構例如專註於醫療、半導體等領域的機構,直接從被投行業中招募來自學術或產業的人士,以更好地獲取行業內的一手資訊、建立計畫網路。而財務、法律、金融背景的由於套用難度並不高,其實都可以快速自學而不斷地邊緣化。因此學而優則投、商而優則投已經是大趨勢,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應該從本科階段即建立紮實的知識儲備,而不是將本科的寶貴時間花費在諸如管理、金融等需要與實戰經驗結合的學科之上,這些課程不妨到有了三五年工作經驗回過頭再去讀。

除了專業技能之外,作為一個投資從業者還需要良好的心態和極強的承壓能力,一級市場投完不賠錢是專業素養,但能賺多少錢是看天吃飯,有很強的二級市場和所謂「風口」帶來的運氣因素,如果不能認清自己是憑本事還是憑運氣掙到錢,業績表現很難持續。另一方面,未上市企業存在極多的不確定因素,一項政策、一場意外、戰略失誤、創始人性格缺陷、核心技術流失等無數多的不確定因素可能都會造成一個計畫無法成功上市、遭遇困境甚至敗亡,作為投資者需要面對投資前、投資中、投資後的多方面壓力,甚至不只是一個計畫、一個階段的壓力。因此投資人發量少、發際線高不是謠傳。

如果作為應屆生能夠得到正規的大型投資機構offer,對於希望挑戰自我,希望在這個行業有所作為的年輕人無疑是很好的選擇;但是投資機構也往往很殘酷,無論是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還是逐漸進入管理角色後的心理壓力,或是大量的社交活動,都需要良好的體力和腦力。如果能在這殘酷的拼殺中存活下來並得到晉升,無論是社會地位或是收入都會處於較好的位置。但是中小投資機構,尤其是人數少、知名度差、新成立的機構就不推薦應屆生加入,主要是缺少系統性的培養和科學的決策機制,依賴於少數創始人的個人能力和觀點,適合老手幹一番新天地,而不是新手在這裏從零開始摸索成為一個拼湊報告的廉價勞動力。

投資行業就目前數十年來看是一個不太可能被AI替代的行業,是一個可以終身從事、終身學習的行業,但也是一個最沒有安全感和固定模式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