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寫過比亞迪的一個稿子,當時寫的時候,邊查資料邊寫,個人感覺就是臥槽,比亞迪好牛逼,比亞迪真的太吊了。這個技術比亞迪也能自研那個技術也能自研?
然後翻來覆去,對比完資料,感覺太牛逼了,然後意猶未盡,打算去看釋出會。
看完之後,懵逼了,各種技術不說科普,詳細講研發不易,難度多大之類的,基本上是3分鐘解決戰鬥,然後跳到下一個環節,繼續三分鐘。。。
當時我看完後只能感嘆,幸虧比亞迪這個釋出會不是讓一些大佬來講,不然別說3小時,5小時,能夠給你開一個全天釋出會,早上9點全體集合,開始釋出會,講到11.30,休息吃飯,下午從1點半講到5點半,然後休息,7點繼續上課,講到11點。
為啥?因為很多技術比亞迪的宣傳真的是一帶而過。。。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其實很吃虧。
舉個例子,之前我寫比亞迪要做的璇璣架構,真正意義上做到電動和智慧化,同時包含三電、底盤、車身系統、智慧座艙、以及雙迴圈多模態AI等等。
這東西能夠做到全自研本身就很牛逼了,在規劃中,比亞迪是能夠做到5G\衛星\車聯網的三網融合。然後做到整車從傳感鏈、控制鏈、數據鏈、機械鏈的深度貫通。
基本上可以這麽說吧,在做車的智慧化這方面,比亞迪和華為選擇了同一條路子。
但是我看了一下釋出會,這些東西都是比較快的速度講過去了。。
比如說機械鏈的控制,全棧自研的執行系統,各種毫秒級控制響應等等,這玩意讓雷總來能講一個小時。
然後呢?
璇璣架構登場,是56分38秒,
然後十分鐘的過程裏,一腦、兩端、三網、四鏈就這麽帶過去了。。。你敢信?
尤其是我覺得很牛逼的機械鏈控制這塊,能夠做到電動時代軟體定義汽車的各種創造性。
你猜比亞迪釋出會上講了多久?
5分34秒開始,
6分06秒結束。。。
所以說實話,比亞迪這個傳播力和重點,講道理,確實活該熱點只有銷量而不是技術。
說句不好聽的,現在已經是一個好酒也怕巷子深的階段,你要是有一個技術很牛逼的點,已經要告訴使用者,我們的技術是真的屌,是很牛逼的。。。
現在比亞迪我個人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它有很大的技術牛逼點,但是永遠沒有傳播給使用者。在這方面,其實不管是問界還是小米做的都比比亞迪出色的多了。
問界一般是高姿態,重點技術重點講,普通技術一筆帶過。
小米則是每一個點一定都要講到,讓使用者能夠深刻的感知到小米汽車是有強大技術支撐的。
比亞迪。。。說句不好聽的,相當於自己有最頂級的技術,但是以最糟糕的方式展示出來,壓根就沒有讓使用者感受到,比亞迪到底有多屌的技術。
上一個出圈的梗還是易四方,易四方原本應該讓使用者知道的是什麽?四個電機獨立驅動,整車深度融合感知,車身穩定向量控制。
這樣的技術怎麽來的?是需要強大的車企透過整車級融合感知、決策、控制、雲端數據閉合。
比亞迪應該詳細講講易四方是怎麽來的,怎麽研發突破的,怎麽做到的。
然而,現在大部份人對於易四方的概念是什麽?可以原地掉頭轉圈圈。雲輦車身系統屌不屌?可以實作懸掛對車身姿態的即時控制,四輪懸掛完全獨立控制。
那麽使用者對於這套系統的感知是什麽?可以蹦迪,可以跳來跳去,可以一個輪子掉了繼續開。。。
你說慘不慘?
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是一個使用者非常關心品牌,並且需要品牌給予出強大的自研技術,然後使用者已經從過去的「我不需要知道技術屌不屌,我只需要知道好用不好用」,也變成了:「我對於你這套技術很感興趣,你能講講屌在哪裏,研發怎麽牛逼的點」。
也正是因為不適合當前時代的傳播節奏和感知,所以比亞迪的熱點大多數都是銷量,而非技術。
我每次在各種地方看到各種爭論點,對於比亞迪,則是比王,銷量牛逼。
但是關於問界的技術,即使是很多路人,也大概能夠說出GOD網路,深度一點的,還能夠說出途靈底盤的技術,華為智駕的來源和前進演化。
所以比亞迪真的需要想想,怎麽讓使用者理解,比亞迪是真的技術屌,而不只是銷量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