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說比亞迪的技術完全沒有熱點,但迪子有兩部份還有提升空間:
1、基礎的東西,根本不覺得要宣傳;
2、太新的東西,又找不到大家既能理解、又愛看的傳播方式。
搞來搞去最後就剩下一堆不上不下的技術能打出去聲量,不信咱們來盤盤。
基礎的東西--800V、電機轉數等
像800V這塊,現在通常理解550-930V這個範圍都算,然後看著網上的討論, 比亞迪的腦海裏可能甚至都在想:我去,800V也能吹這麽大聲量的?
早在2015年,比亞迪的唐、秦和E5都已經是800V的高壓電氣系統了,而在9年後的24年還有某家外星車企上了個48V低壓系統都能大吹特吹,確實很好笑。
![](https://img.jasve.com/2024-5/974ba623b82cd205606eede475b7a2f1.webp)
比亞迪估計也是看到了這個情況,所以在前段時間海獅的釋出會上,直接打出了: 想做幾百伏、就能做幾百伏 。可見這玩意對比亞迪來說根本不構成壓力
![](https://img.jasve.com/2024-5/2543eebecdd7fb1a368b2e4c017a585c.webp)
類似的情況還有電機,今年小米釋出了V6,21000rpm,可是占盡了風頭。
然後還是海獅釋出會,比亞迪又不疼不癢的甩出了23000rpm的電機,而且還直接在比你還低的車子價格上出,而且量產速度還比你快的多。
類似的事其實還有很多,這部份技術,我覺得比亞迪可能打心裏覺得根本不是個事,只是三電系統的本分罷了,又是沒什麽難度,有什麽可宣傳的?
然後這就錯失了一大票技術熱點。
超前的東西--易四方、雲輦-Z等
關於易四方這塊,其實很矛盾,它的知名度很高,但是除了個原地掉頭出圈了,其他方面這套系統到底怎麽強,可以說基本沒咋宣傳到位。
還有一個更慘的就是雲輦-Z,車展期間匆匆放了個訊息,瞬間淹沒在了各大車企領導逛展台的新聞裏。
雲輦-Z其實是全球各大頂級車企多年來求之而不得的一項頂級技術,像BBA乃至保時捷們都嘗試過,但是滿足車輛行駛壓力的情況下,確實搞不定合格的電機。最後他們都不約而同的走上了防傾桿電機,借助防傾桿傳導電機的力。好處是確實也能施加一個外力給輪胎,確保行駛品質,比如奔馳魔毯。
![](https://img.jasve.com/2024-5/30493fe89f06db484951c60d982587a2.webp)
但比亞迪透過懸浮電機搞出來了,而且應該馬上就能上量產車了。而且連個半成品的魔毯都體驗那麽好了,這個完全體的雲輦-Z到時候能帶來多大顛覆,應該不難想。
但有個問題是,這種技術怎麽能變成熱點?只能說太難了。
我當時也嘗試著寫了一個,其實也就是盡量做到讓更多人看懂的程度,怎麽能把這個東西像泰坦合金一樣既能看懂、又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傳播符號,從而形成熱搜,這簡直太難了。
所以,這部份超前技術的宣傳口,比亞迪真的需要再精進一下,這塊拿不到輿論,實在可惜。
總結
其實熱點圍繞在銷量也不難理解,數位對比這種形式本身就很是既容易看懂、又很有的聊的東西。
而技術層面,比亞迪屬於簡單地根本沒覺得要聊、超前的技術又說不明白,導致最後技術口的宣傳反而落入了下風。
但這個東西想要調整過來,難度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