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大陸集團:中國使用者電動車購買意願為德國兩倍

2024-12-25汽車

智慧電動汽車時代,中國使用者對先進技術的接受程度和對汽車產品的需求已經走出了一條獨立行情。

近日,大陸集團釋出2024年未來出行趨勢調研報告,該報告由市場研究機構 infas代表大陸集團在德國、中國、法國、日本和美國等五國進行調研後得出。調研結果顯示,在調研的五個國家中,中國消費者接納新興汽車技術的意願度最高,諸如自動駕駛、大螢幕顯示和AI語音控制等技術進步尤為受到歡迎。

大陸集團董事會成員、負責汽車子集團業務的馮賀飛表示:「不同年齡層及國家對於汽車新技術的接受度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大陸集團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客製化的解決方案,針對特定市場的需求,提供客製化產品,並采用模組化設計理念。」

調研報告顯示,10%的中國受訪者擁有電動汽車,這一比例遠高於其他國家。在尚未擁有電動汽車的受訪者中,中國有高達8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計劃購買電動汽車;這一意向比例幾乎是德國(39%)、美國(45%)和日本(32%)等國家的兩倍。

自動駕駛方面,90%的中國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是一項有用的先進技術,82%的受訪者認為未來5年自動駕駛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相較之下,德國、法國、美國受訪者中認為自動駕駛是先進技術的比例普遍低於60%,德國、法國認為自動駕駛能夠在5年內落地的受訪者比例低於40%。

智慧座艙方面,89%的中國受訪者認為車內的人工智慧語音很重要,而德、法、日持有相同觀點的受訪者比例均不到40%,美國為50%。此外,在上述幾個海外區域市場中,均有60%左右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慧語音使得駕駛者分心。

對於汽車未來內容的變化,73%的中國受訪者認為汽車除了交通工具外,還將擁有休閑娛樂、工作等第三空間內容。而在德國、法國,超過70%的受訪者均認為汽車的首要內容仍是交通工具,美國和日本持有相同觀點的受訪者分別為58%和64%。

從調研結果來看,和德國、法國、美國、日本使用者相比,中國使用者對於電動汽車、AI座艙、自動駕駛等技術的接受程度出現了顯著差異。

這和燃油汽車時代有著明顯的不同。一位美系車企高管曾告訴記者:「燃油汽車時代,中國使用者也有自己特殊的需求,但大體上中國使用者和歐洲、日本使用者一樣,註重燃油經濟性,同時又和美國使用者一樣喜歡大空間和舒適體驗;對於全球車企來說,在了解這些需求之後,就可以結合旗下歐洲產品的動力總成和美國產品的空間等。但智慧電動車時代,全球車企也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燃油汽車時代,基於多個區域市場需求開發的「全球車型」一度是中國使用者的「心頭好」,海外車企針對中國市場專屬開發的產品,反而會被冠以「特供車」的稱號,部份產品也會因為「特供」的背景,在終端銷售上遜色於同級別的全球車。

智慧電動車時代,中國使用者已呈現出和海外使用者截然不同的觀念,部份需求甚至出現了背道而馳的情況。某歐洲豪華品牌車企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亦表示,在數位化和互聯性方面,中國與其它市場有很大的差異,這些是現在中國廠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過去全球車的戰略在當下已經不再適用。

但對於大部份跨國來說,除了要切實理解中國使用者需求、具備相應的智慧技術能力外,在汽車行業內卷持續加劇的當下,單獨為中國使用者開發產品的成本要遠高於全球車的在地化適配,大部份海外車企需在財務報酬和市場份額之間進行抉擇。

另一方面,對於目前前赴後繼出海的中國車企來說,本土車企擅長的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是否能夠成為海外銷售殺手鐧,仍有待觀察。

多位在中國汽車公司海外事業部工作的人士表示,作為汽車工業文明的發源地,歐盟德、法、意等國消費者對於新品牌和過於潮流的功能並不熱衷,大部份歐洲消費者對於汽車的定義依舊是車,是一個交通工具,他們並不接受過度的科技感,同時整個歐洲在智慧網聯的發展上依舊遠遠落後於中國,使用者對於智慧的需求並不是那麽迫切。

「在智慧化方面,中國跟歐洲使用者有很大的差異,歐洲使用者的需求會比中國晚12個月甚至更多。」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