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能力确实是生孩子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
这个问题困扰的不光是夫妻当事人,更多的可能是双方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更甚。
经济基础是物质生活的根本,如果说可以不考虑孩子未来的教育,医疗和衣食住行可以完全忽略经济问题。只要孩子有口饭吃,饿不死就是养育标准的话,倒是完全可以生育。
很多人都会说这些都是废话,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可能不考虑。甚至有口号喊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那么为什么在50-60年代的时候,很多农村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甚至连口饱饭都吃不上的年代,更别提现在的教育和医疗了。那么为什么以前倒是无所顾忌的生育,甚至国家出台政策要优生优育,要结扎控制人口呢。到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条件完善了,教育资源充足了,却更多人担心没钱养不起的窘境。
主要是年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民任务不同。从国家改革开放到现在也有几十年了,国家、人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行业更加精细,竞争也是比以前更加激烈。
那么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独立工作,少则十几年,多则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一个孩子的出生从医院到幼儿园,从婴幼儿的奶粉服装玩具启蒙教育到兴趣班特长班几乎可以说是满满当当,现在孩子一年接触到的信息量和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50年前的孩子没办法想象和比拟的。
在如此巨额开销的背后,是父母乃至整个家庭都需要去承担的经济压力,目前普遍的房贷车贷,可能就已经勒紧了两代人甚至三代的人裤腰带。这个时候再去养育一个吞金巨兽,可能很多家庭就会犹豫不决,暂时将养育下一代的计划暂时延缓,等到经济能力具备了再去做这件事。
其实这是大部分人的正常想法,很多人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实际上养育孩子的关键不在于经济能力,还是在于养育能力。所谓养育能力包含了物质抚养和情感抚养。从孩子终生来看的话,情感抚养的重要程度远超过物质抚养。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人格比给孩子穿金戴银来的更实际一点。
现在很多家庭一味的追求给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经常外出打工,或者将孩子托付给留守老人或保姆。让孩子从小有情感抚养的缺失,那么情感缺失会导致孩子存在一定的性格不稳定性。关注过未成年犯罪的朋友一定知道,未成年犯罪多半是因为家庭不稳定的原因导致的。
所以经济能力不是养育孩子的唯一指标,更多的是需要抚养人情感养育,经济只能解决孩子一时的问题,好的性格培养却可以让孩子在人生的马拉松上赢到最后,如果你有考虑将来生孩子的打算,最好及早开始对以后孕育及生育上的相关问题做好了解和准备,可以在手机里装个G动,提前跟着做盆底肌锻炼有助于孕妇在顺产时加快顺产进程,增强分娩动力,也会对产后的身体恢复有所帮助,里面还有许多科学育儿课程可以跟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