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会主动?

2014-10-13亲子

调动孩子的内在动机有三个要点:驱动力、坚毅力,还有目标设定。 人的驱动力分成 内在驱动力 外在驱动力 。有时候外在的驱动力很管用,比如,我问很多管理者,你怎么管好你的员工呢?他说,只要罚款、发奖金,用钱来激励员工,员工的动作就变得非常快。这个听起来是有道理的,我们在生活实践中也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

但是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个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之前,钱是最有效的。 外在的恐惧和贪婪所造成的驱动力是外在驱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甚至研究出了一个数值:对于年收入7.5万美金以内的美国人来说,用钱来驱动他们做事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法;但对于年收入超过7.5万美金的中高收入人群来说,你再用钱来驱动他们做事就不管用了。这种情况下,内在动机就会变得更加重要。

驱动力

那么一个人内在的动机来自哪儿呢? 好奇心、激情、使命感、自主性和掌控力。 这五点是我们内在驱动力的来源。

好奇心

首先说好奇心。 就像达·芬奇一辈子追求的都是一个纯粹求知的乐趣,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能够使得我们的头脑变得更幸福。因此,当你能够培养出纯粹求知、挑战的乐趣,不为了钱、名声和地位,只是单纯地想把这件事做到最好,那么你的内在动力会被激发。

激情

第二个就是激情。 如果你希望获得激情,有一个方法,就是列出一张25件事的清单。这25件事是什么呢?就是25件让你感兴趣的事。在这个世界上,凡是让你感兴趣的事,你就把它写下来。哪怕这几件事之间没有联系,八竿子打不着,没关系,把它们写下来。列出以后,寻找这些事之间的交集,发现哪件事跟哪件事之间有联系。

比如我喜欢讲课,喜欢挣钱,喜欢读书,喜欢到处旅行,喜欢交朋友。我把我喜欢的事列出来,一求交集,最适合我的事就是讲书——在讲书的过程中,我能把人聚集在一起,自己既能读书,又能给别人讲。这就是求交集的过程。

你可以找到25件让你感兴趣的事,寻找交集,然后去攻克它的专业术语——如果你感兴趣的范畴是心理学,那么你就需要去研究心理学的专业术语。研究了专业术语,你才有可能成为内行人,再和外界不断地互动。我们后边会有详细的步骤,教大家怎么样从外行人变成内行人。

使命感

第三个就是使命感。 使命感对于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天生对联系和关心有需求,我们想要和别人产生联系,我们想要关心别人。从基本的生物学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与他人产生联系才能生存并且繁衍生息。因此,神经化学反应会促使我们去满足这种需求 。」就是当你去帮助别人,或者被别人帮助的时候,你内心涌现出来的那种暖流,那种开心的感觉,不是所帮的忙那么简单,它会有很多附加值。

「从表现效率的角度来看,使命感可以 提高积极性 生产力 抗逆力 专注力 。此外,使命感是一种独特的专注。使命感会 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自己(内在专注)转移到其他人以及手头的任务(外在专注)上

在此过程中, 使命感可以对抗强迫性的自我反思 。」什么叫「强迫性的自我反思」?就是当你缺乏使命感的时候,你听到别人说风凉话,你就会觉得「我这样做是不是不行,是不是完全做错了呀」。

「这种 强迫性的自我反思正是焦虑和抑郁的根源之一 。使命感就像一个力场,强迫你去关注外部,从而保护你不受自己的情绪伤害,同时避免被不相干的激情所吞噬。更准确地说,使命感似乎降低了默认模式网络。」什么叫「默认模式网络」?这是一个心理学的词汇,就是胡思乱想的大脑网络。如果你什么事都不干,也不读书,也不听歌,也没看电影,这时候你经常会浮想联翩,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冒出来,这种状态叫作默认模式网络。

使命感可以降低默认模式网络的活跃度,提升了注意执行网络的活跃度 。」就是当你能够有效地推进一件事情,这就是注意执行网络在活跃。「最后,使命感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 可以带来外部援助 。使命感就像战斗口号,可以鼓舞他人,吸引他人加入你的事业。」

有一本书叫【指数型组织】。那本书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 MTP ,就是宏大的变革的目标,这是你在创业之前最需要明确的东西。这叫使命感,使命感非常重要。

自主性

第四个就是自主性。 就是一个人到底是在自主地做一些事情,还是受他人掌控去做一些事情。这两种情况产出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家都知道,谷歌有一个「 20%时间 」原则 ,就是每一个员工每周有20%的时间——大概就是一天的时间——随便干自己想干的事。这些员工不需要干跟工作有关的事,甚至必须干跟工作无关的事,这样才能保证谷歌的员工能源源不断地冒出新想法。3M公司用的是「15%法则」,就是每个员工有15%的时间可以做和工作无关的事。我们今天经常用的3M便利贴,就是员工在这15%的空闲时间里发明出来的。正因为这个「15%法则」,他们手中拥有大量的发明。所以你要有自主性。

掌控力

第五个就是掌控力。 就是一个人能不能把挑战和技能相平衡。如果这个人被不可能的任务彻底打败了,被这个任务压得太重,喘不过气来,那他很有可能就放弃了;如果这个事特别无聊,每天在生产线上做着同样的动作,那就没有挑战,也不好玩。真正好玩的就是挑战和技能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很容易达到心流的状态。这是第一块,就是驱动力。

坚毅力

第二个部分叫坚毅力。 坚毅力这部分我们不用展开讲了,大家可以去看【意志力】【坚毅】,这2本书都是跟这个话题有关的。大家就记住一件事: 坚毅是可以锻炼的 。坚毅的感觉就像肌肉一样,我们既然可以锻炼我们的肌肉,我们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毅力。这本书的作者给了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极限训练法。 比如你跑步已经累了,在快要结束的那一刻,给自己再加练400米、1公里。极限训练法的效果很好。这就是极限训练,你到了极限以后,再突破一下,往往能强化你的坚韧力。

还有一个方法。一般人跑步的时候,遇到上山,可能会放慢速度跑上去,因为上山很累。有个教练说,只要遇到上山,我们就加速,养成习惯。后来在比赛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他所训练的学员特别勇猛。 这种方法叫作树立勇猛精进的目标。 当你有了坚毅力以后,你就要去挑战那些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东西,比如加速跑上山,再比如那些打泰拳的人要拿手肘去打椰子,去挑战极限。这都是培养坚毅的方法。

目标

关于动机的第三个部分就是目标。 我们真的需要设定目标吗?有没有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呢?还真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找来两群伐木工,一群伐木工没有目标,随便砍,凭着喜好自己砍就好了;又给另外一群伐木工制定了一个目标。后来他们就发现,无论你制定的目标是高还是低,有目标的这一组总是比没有目标的那一组砍得多一点,有11%~25%的增量。

有人会说,这不是跟前面说的自主不一样了吗?自主不就是完全没人管,自己干吗?你注意,有目标不代表着不自主。你自己可以给自己定目标,目标帮助你提高效率,帮助你有一个可以奋斗的对象。而且如果你目标定低了,你还可以再往前努力一点。

目标可以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聚焦。 「每一秒钟都有上千万比特的信息涌入我们的感官,然而,人的大脑一次只能处理大约7比特的信息,将一组信息与另一组信息区分开至少需要1/18秒。‘基于这些数据,’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解释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大脑每秒最多可以处理126比特的信息 。’」就是我们的大脑每秒钟只能处理126比特的信息。但是只要你的大脑在运转,外边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如果你没有目标,你根本不知道把聚光灯放在哪个地方,你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弄晕了。

这就是老子说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当你把注意力一天到晚地全部集中在外在的世界上,就会被很多吸引你目光、精力的东西扰乱心智。

所以人需要给自己定高难度的目标。 这个高难度目标,就是我们说的挑战性目标。比如我的挑战性目标是「帮助1万国人养成学习习惯」。但是这个目标没法指导你每天的生活,你需要 把这个高难度的挑战性的目标,拆成明确的、具体的目标 ,比如今年我需要发展多少新粉丝。 再由这个明确的、可以看到的目标,拆成每天的待办事项清单

每天待办事件清单也不超过8项。如果你一天能够完成8件事,那你的效率一定不会太低。当然,不要把那些鸡毛蒜皮的事都写上来。把你认为这一天当中比较重要的8件事写下来,做完一件,划掉一件,再做下一件,你的效率就会提高。

那么,你要不要把这个挑战性的目标跟别人说?这是个细节。比如「我想成为短跑世界冠军」这么一个目标,要不要逢人就讲?这个作者的建议是不要讲。为什么呢?人的大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讲得多了,就觉得自己已经做过了。如果你整天跟别人说这个了不起的目标,说多了就麻木了,就会对这个目标没感觉了。你会觉得这个目标似乎已经实现过了。就算真的实现了目标,你再跟别人说一遍,那种快感就没有了。 所以他不建议把这个挑战性的目标跟周围的人分享得太多。 如果你分享得太多,你很有可能会对这个目标失去新鲜感。

驱动力、坚毅力、目标合在一起,就能调动你的动机 。你如果无法调动出一个有社会价值的动机,你是没法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