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孩子快 2 岁了,不太会说话,只会哼哼唧唧,带他带得心态爆炸了,我该怎么办?

2020-04-01亲子

可以感受到题主的焦虑和无奈啊,其实我之前也是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在我育儿这几年来,我总觉得最坎坷的事之一就是我家哥哥的说话问题了。

我自己在语言方面算是比较有优势的,哥哥出生后,我很快就成了绘本达人,囤了很多书,还非常注意跟哥哥的互动交流,读绘本、唱儿歌、认真对话,该做的一样也没有少。

本以为他在我这样的熏陶之下,应该能够口吐莲花吧,或者至少能比同龄人稍微早那么一点点说话吧。结果并没有,甚至同龄人都开始咿咿呀呀学话了,我家哥哥还金口不开。

说不焦虑肯定是骗人的,看着一岁十个月还是只会说个位数词汇的哥哥,家里老人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念叨说怎么还不说话,在小区里也常常被别人问「现在会说什么啦?」

在哥哥说话晚已成定局之后,我倒是有些看开了,耐着性子查了很多资料,发现原来担心的很多事情,其实都并不是问题啊。我本应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内心的焦虑和外人的议论。

看到这个问题后,我翻找了一下当时缓解我焦虑的笔记,来分享给题主,也分享给有同样焦虑的朋友们。

1、「说话晚」

之前查资料的时候,看过AAP(美国儿科学会)对语言发育里程碑的要求,是这样的:

1.在1岁半的时候,会用一些动词,例如:走、跳,以及表示方向的词:上、下、里、外;
2.到2岁时,会掌握「我」、「你」,并且一直使用。

大部分孩子在2岁之前能掌握至少50个词汇,并且能把2个单词放在一起组成短句子。按这个标准,我家哥哥的确是说话晚一些。

但是,孩子不是从工厂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自带说明书。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一定会有相当程度的差异。

我也好奇,到底 语言发育多晚才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我找到了这样一份资料,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就需要注意了。

1岁 :不会嘟嘟囔囔,完全不模仿,大人说话的时候完全没反应
1岁半 :1个词都还不会说
2岁 :只说很少的词,基本只用手势来沟通,或者突然丧失了语言能力——比如词汇量减少,或者不说话了
2岁半 :只说单音节的词,总是漏掉最后一个辅音(比如pig,只说pi),词汇量依然少于50个

(参考来源:http://www. parenting.com/article/s peech-delays )

看完这个我立刻就安心很多了,哥哥虽然说话晚,但并没有晚到成为一个问题。

我了解到的大多数说话「晚」的孩子,都不会比上面这些标准更晚,他们也和哥哥一样最终都有了正常的,甚至非常棒的语言能力,请大家不要太焦虑,有的孩子就是想准备好了再开口啊!

2、「不模仿」

记得有段时间我很焦虑的一点是,我发现哥哥不怎么模仿我们大人说话,但是在很多育儿书籍里都提到,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语言的。

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不是哥哥不模仿,而是我们大人给他太大压力了。

比如说,哥哥想吃苹果,就用手指着,一边啊啊啊,大家都明白他想要苹果,但是为了鼓励他说话,奶奶就会拿着苹果,对哥哥说:「宝宝,你说苹~果~,奶奶就把这个给你。」

说了好多遍,但是哥哥完全不为所动,继续啊啊啊,奶奶也继续劝说,最后僵持到尴尬的地步,哥哥也依然什么都不说。

类似的引诱方式家里每个人都尝试过,但从来没有成功,我观察哥哥在自然状态下,还常常能冒出一两个词,但是一旦别人要求他说话,他的小脸上就满是压力和为难,似乎在心里彻底关上了说话的愿望之门。

有一次朋友来家里玩,陪着哥哥蹦蹦跳跳,朋友一边高兴地喊:「跳!跳!跳!」哥哥也非常自然地模仿着喊:「跳!跳!跳!」

看,不模仿很多时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环境不合适,而导致孩子不愿意模仿。

3、「不回应」

哥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我们说的话,行动上会配合,但是很少有语言上的回应。

后来我发现,我们和哥哥说话的时候有一个倾向:喜欢用疑问句。我们都常常会拿着东西问哥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苹果在哪里?谁是妈妈?他对这样的沟通永远都是冷漠脸。

将心比心地想一想, 当我们使用疑问句的时候,孩子本来表达能力就相当有限,疑问句更会让他感觉到被检查、被质问,很容易产生压力感。 这种情况下,叫孩子怎么回应?

所以,我在和哥哥的交流中, 慢慢把疑问句转化成陈述句

比如当桌上有一个苹果,我不会再问,这是什么呀?而是会直接说,你看,桌上有一个苹果(加重苹果的读音)。这么做了之后,我能感觉到,我和哥哥之间不是一个人提问一个人回答的关系,而是我和他站在同一个角度,一起去认识苹果这个物品,去了解「苹果」两个字的发音。哥哥在熟悉了苹果之后,偶尔会跟着我重复「苹果」,后来自己就能够主动使用这个词语了。

这样的学习过程,比我总是问他「这是什么」,然后期待他回答「苹果」,要轻松自然太多了。

4、「说不清」

我曾经专门花过几天时间,把自己当做一个录音机,记录下哥哥在自然状况下能够表达的词汇。

我发现,有些词汇哥哥的发音是不标准的,但他实际上已经了解词汇的意思和用法,也知道大体的发音。比如哥哥当时说「弟弟」和「姐姐」, 发音都近乎「die die」,但是仔细听还是能够分辨出是两个词,使用的场合也都是正确的。

后来哥哥在表达英语词汇的时候,更是常常有些独特的发音,比如elephant,哥哥觉得太长了,就只说phant;比如help,中间的l很难清晰地发出来,哥哥说的就是hump。

我发现在那个阶段的确很难要求孩子口齿清晰地表达,我会 尝试着解码他的语言,确认正确后,也不会去纠正他的发音,而是先模仿他的发音 ,表示我听到了他说的,再用正确的发音方式表达出来。

孩子的语音发展也是渐进的,谁也不可能一开口就是标准的口音,如果家里的语言环境再复杂一些,孩子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也会更突出,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能够正确使用、能够交流,随着孩子输入的标准语音越来越多,以及对自身的口腔肌肉控制越来越精准,他们肯定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母语的。

5、「转身就忘」

我发现孩子特别健忘,常常会一转身就彻底忘记发生过的事情。哥哥也是如此,那段时间我常常很苦恼,为什么苹果这个词说过很多遍,下一次问他,还是不会呢?

没有什么聪明的办法,我开始用更慢、更清晰的语音语调说出希望哥哥学会的词汇,同时配合一定的手势、口型,还会重复说几次。

还是以看到苹果为例,我会说:「你看,桌上有一个苹果( 加重苹果的读音 ),苹果圆圆的( 配合手势画圈圈 ),苹果红红的( 发「红」这个音的时候让嘴型夸张一些 )。」

等哥哥看了看苹果,感受到这个物体和我的语言之间的联系,我会再重复说一到两遍,把「苹果」「圆圆的」「红红的」这几个词再着重说出来。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一种生物,我们很难要求他们现阶段就有多强的记忆和回顾能力,所以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的每一个当下,用更生动、更深刻的方式和他们一起经历。

此外,重复重复再重复,就是学语言的不二法门啊!

6、「口吃」

哥哥后来慢慢地就开始说话了,我其实很难判断是因为我后来做出的调整,还因为是他本身就准备好说话了。可是有一段时间,在表达已经掌握的词汇时,哥哥又开始结结巴巴了。这真的把奶奶吓坏了,很担心以后是不是就会口吃了。

其实在刚学说话的年龄,结结巴巴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时候孩子的思维已经相当活跃了,但是表达能力常常会跟不上脑子思考的速度。哥哥时常会出现这样的语言:「妈妈,我,妈妈,要,我要,苹果!」 越是情绪激动的时候,越容易出现「口吃」的情况。这和真正的口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是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而已。

所以就算外人指指点点,我也会给他完全的鼓励和信任,而且我觉得这种情况在学龄前都是很正常的。

如今,哥哥的语言发展和同龄人相比完全不差,弟弟后来语言发展却是出人意料的超前,估计跟两个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有关。看着两个孩子整天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回想那段为了哥哥说话而焦虑纠结的日子,真心觉得,再权威的科普知识,也得由自己一点点从书上搬到生活里,慢慢去运用、打磨,直到最后看到成效。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遭到外人的评判、家人的质疑,但为母之道,就在于遇到困境的时候,让自己更强大,然后一点点影响身边的人,最终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良好环境。

后来当我和家人反思当年为什么哥哥好像什么都懂,但却不愿意说的时候,我们也意识到当年不知不觉之前,不小心踩到的「雷坑」。我也私下分享过很多妈妈,可能这些坑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所以这也是家庭常见的共性疏忽。

01 语言大环境不够丰富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盯着一些小的沟通模式,看与孩子的互动关系,比如今天爸爸负责和孩子说普通话,妈妈负责和孩子说英语。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去统计和孩子沟通的总量。

孩子的语言学习是需要密集轰炸的,这种密集轰炸在于孩子需要时刻被唤醒语言沟通的「氛围」。比如我家当年的情况,其实整体家庭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安静、规律,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的语言累积量就需要更长一点时间的浸泡,才能量变出现质变。

还有一些妈妈反映,她们自己和先生都上班去了,老人家在家里陪孩子真的不大知道做什么才好,所以经常就是白天带孩子去外面逛一上午,下午再睡一下午,放一个音频和音乐,但这样的启蒙方式,对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不会有实质的效果。

了解自己家庭的氛围和关系动态,是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也不至于总是提着心思去想「孩子到底怎么了」,比如盯着隔壁家孩子的语言词汇量,来忐忑自己家孩子的语言词汇量。

但实际上自己可能也就只有晚上2个小时和孩子读绘本,孩子的有效语言输入环境,也许就只有这晚上的两小时。所以这个语言大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并不是足够丰富的。

02 孩子没有太多场合表达语言

语言是孩子思想的媒介,它并不是用来当做抽象工具,而是每一个人社交和沟通的工具。所以 双向的沟通和交流,是语言启蒙的核心要义。

要在语言上做到双向,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可能一不小心就疏忽了。比如我家当年的情况,Joshua其实很擅长手语,所以他总是首选自己的肢体语言和手势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而细心的长辈也总是一瞬间便知晓意思,加速完成了对话的回路。

但对于孩子来说,语言启蒙的通道需要是双向,才能刺激孩子去尝试延展自己的语言容量。 如果孩子通过一句简单的指令、描述和称呼就已经可以解决,那么其实会弱化了孩子必须得用语言来表达需求的欲望,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不需要去主动开口说点什么。

这些看似的「默契」,其实是忽略了去帮助创造孩子「沟通」的内驱力,因为只有当孩子真正感兴趣,想要去把内心的想法分享出来的时候,孩子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回应,去搭建沟通的链接。

关于 如何引导孩子提升语言能力 ,我在之前的一篇问答里,分享了 3个激发孩子语言学习内驱力的方法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END

我是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公众号 萌芽研究所BUD (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码字不易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关注我

也可以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