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小朋友健康发育的睡眠时间要求8-9小时,相当于,10点上床睡觉,也就是,我晚上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
按学校要求还要半小时运动,小朋友还要求你陪玩一会…
题主是不是被这些问题给匡住了,看到这,想起一个笑话:有次去买矿泉水,选了一瓶哇哈哈,3.5元,拿到水一看,瓶身上印有「建议零售2元」。跟老板讲,老板不慌不忙的说,「我不接受它的建议。」
国家强调要花时间陪伴孩子,但它只是建议,没有硬性要求每天要陪多少个小时,也没有要求要怎么陪,或者,即使要求了,我们也可以稍微灵活点。小朋友健康睡眠时间8-9个小时,也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一样。
学校要求半小时运动,孩子放学走路回家,小区里跟朋友玩闹一会……都有运动的啊,不要拘泥于形式。
题主上班已经很累了,那中午有没有一点时间休息一下,如果有,那就有自我。
题主下班是开车,走路,还是坐地铁,如果开车,可以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可以听听书;如果是坐地铁,那能做的事更多点,玩游戏,上网,看书,跟朋友聊天……如果太困,还可以眯一会儿;如果是走路,那就刚好可以锻炼一下身体。这些都是自己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
孩子做作业,如写生字抄写,订正练习题,讲解……也不是一直都需要妈妈在旁边一直说话的,孩子可以安静的做自己的作业,妈妈可以选择陪伴,也可以选择做其他事。
另外,她也不太听话,特别是学习,要讲条件,经常一个晚上花半小时时间在和她推拉,讲条件,吵架,哭闹上,然后妥协,又自责,功课没有完成好,陷入循环内耗了,感觉很无力,无能为力。这个就是题主感觉累,没有自我的大部分原因吧,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题主没有想办法改善,而是一直妥协,自责,这是一个无限循环,不解决这个问题,题主会在这个循环里累下去。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所需要的自我,是能有自己的大片时间,如:能下班跟同事聚餐,逛街,看电影,自己窝在沙发里追个剧,自己可以慢慢的吃个饭洗个澡……还是自我提升,如,能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技能等。
只有先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不是吗?而要找到病因,需要自己多方面的观察,沟通,思考……
我以前工作遇到一个主管,她上班时间会打电话吼孩子不听话,吼老公无能。8小时工作能听到她打好几次电话,内容都一样。
由于上班没能完成工作,只能加班,听她说,她回家也跟题主一样忙碌,忙孩子的学习,生活,洗澡等,经常等她睡下都12点多了,有时因为有重要会议,她还要凌晨4点起来写方案。
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加上经常情绪波动较大,睡眠不足,短短半年时间,她胖了10多斤,每天都是疲惫的双眼,烦躁的心情,我们在办公室都不敢出大气,生怕一不小心点燃了她。
我现在36岁,孩子1岁多,还没有到要辅导作业的时候,在某些方面给不了确切的建议,只能说说我的想法:
一、试着调节自己的情绪
不明所以的情绪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只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不尽的烦恼。
有情绪,很正常,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生活不如意时,这里提倡及时排解情绪,不要压抑自己,长期的情绪压抑,对女性的身体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家长在亲子关系中的郁闷,至少有一半是来自自己。有时候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先解决自己的情绪。
没必要说、不能就事论事的话就不说;尽量延缓宣泄情绪的时间;能冷静思考的就停下来冷静思考;可以自我疏导的就别冲别人撒气;可以用成年人之间解决问题的方式就用成年人的解决方式。
实在忍不住冲动,也不要过度自责,但不要把冲动当成普遍方式。冲动一下,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更何况还打了自己的脸。
二、一心一用
不管是工作,还是陪孩子,尽量享受当下,做好当下的事。不建议工作时想着孩子的事,陪孩子时又想着工作。这样一心两用是哪件事都做不好的。
想象一下,如果带孩子时,想着工作中还未完成的任务,想着领导说的话什么意思,想着怎么和同事处理关系等,每天想这些,哪有心情好好陪孩子玩。
如果去上班了,又想着孩子现在在家怎么样了,谁跟她玩,吃什么了,有没有摔伤,会不会跟其他小朋友好好玩,有没有认真学习等。这样想着,能高效,保质的完成工作吗?
一心两用,会让自己陷入无限的内耗中,内耗过多,会让自己烦躁,心情郁闷,会觉得日子没有意思。
所以,一心一意,工作时,好好工作,陪孩子时,用心陪伴。
在当今这个时代,时间确实宝贵,所以就更需要家长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用心地去陪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聊交心的话,投入地去做有趣味的事。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不可逆的,那些值得珍惜的时间和场景一旦错过,就再无追回的可能。
三、给孩子空间成长
孩子已经小学,可以自己做好多事情,比如自己吃饭,睡觉,洗漱,自己玩,自己写作业等。
有时候不是孩子自己不会,而是父母不愿放手。父母付出得越多,对孩子的容错率就越低,就不能接受在这种付出程度下孩子失败,所以会尽可能地想去干涉孩子。
孩子写作业拖拉,讲条件,哭闹,吵架……为什么?因为她看到妈妈会妥协,看到妈妈会因为没时间陪伴,生气等而自责,所以她在一遍一遍用着这种方法。
所以,题主要改变的不是孩子,是自己。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们在看到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定会同时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如果孩子特别容易生气,那一定是家长有诸如此类的性格特征;而行事稳重、待人温柔的孩子,父母一定不会是暴脾气、急性子;孩子做事情没有耐心,父母大概率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也是同样的状态。
同时,也给孩子足够的信任,相信她能做好,只是需要时间,空间去成长。
遇到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自己被问题困在里面,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外不知所措。
爱孩子,也不要用力过度,适度就好,孩子开心,父母也不会太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