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日本人是怎么看待中国人的?

2019-08-15新闻

中国和日本也是交往了近两千年了,其间恩恩怨怨说之难尽。中国和日本将来还会继续做邻居,继续交往,邻居做得好不好,对双方的未来都关系极大。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简要分析一些中日之间的心理历史。

传说中的中日关系史开始得很久了,比如有说法,日本人是原来浙江或云南那边的人渡海过去的。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说法是说,当初徐福带着童男童女逃离秦朝统治后,就渡海去了日本。这些都不是不可能,也有一些佐证,但是并没有很可靠的证据。中国人或日本人相信不相信这些说法,也往往都有各自的动机。比如在日本向往中国的时候,这种说法会让日本人感觉比较好——就像我们想说自己的祖先是大人物一样的心理。日本侵华的时候,这个说法也可以用来宣传,说我们同文同种,本来就不算异族——所以你们投降也不算是汉奸。

有确切根据的中日关系开始于汉代,距今接近两千年的时间。那时的中国是大国也是强国,日本来朝贡,被封为「倭奴国」。虽然「倭奴」这个词,在当时也许并不是很负面。但是,也许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轻视的意思。作为回应,隋朝时「倭奴」国王给中国皇帝写信时自称「日出处天子」,把中国皇帝称为「日没处天子」,也给自己起了一个国名叫作「日本」。从这里看出,日本在中国面前多少有点自卑感,但是不甘心于这种被轻视,所以不仅要平起平坐的感觉(你我都是天子)还要强调自己的优势——我是日出的地方,你那里是日落的地方,当然听起来前者更好了。

但隋唐时期,甚至之后的宋代,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的主流一直是十分尊敬的。他们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隋唐来,虚心学习中国的文化,从典章制度到生产技术、文学艺术样样都学。日本文字,也都是在中国文字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中国西安清水寺就是创立日本文字的地方。唐朝和日本有过一次战争,而这个战争以日本的惨败而告终。在日本,这更增加了他们对强大中国的敬畏,加强了他们学习中国的动机。从心理层面,实际上日本对中国的态度有点像儿子对父亲,爱戴、敬重、也畏惧。而中国对待日本的心理也有点像父亲对儿子,虽然乐于帮助但是有点轻视。现代的中国人往往恨恨地把日本人看作忘恩负义的学生,至少在那个时代的日本人不是这样的。

南宋亡国,蒙古人占据中国之后,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应该也是很难过的。「崖山之后无中国」(蒙古人彻底击败宋代军队是在崖山),是日本人的说法。体会说这个话的心理,绝不是一种幸灾乐祸,而更像是深深的伤感。这是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理想化破灭」,因为那么强大的中国,居然被亡国。

明代复国,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复兴。日本人,也重新接触和学习中国文化。当然,不甘心被轻视的日本人,也还是有机会就要挑战一下中国人的。因此又有了丰臣秀吉挑起的对中国的战争,这次中国经过艰苦奋战,最后也获得了胜利。日本人对明代的中国的心态,还保留了对唐宋中国的尊敬和向往。丰臣秀吉和中国作战,也有一种想打到中国去,成为中国人的动机,这也是向往中国的一种表现。

清代,中华文明再一次衰落。日本第二次理想破灭。清代之后,日本人已经不再把中国看作中华文明的载体,他们认为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华文明代表,而中国却已经沦为「蛮夷之地」。明亡之后,中国最优秀的文人之一朱舜水去了日本,在那里传播中华文化,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借助日本的力量,赶走外族入侵者,恢复中华文明,这也强化了日本人作为中华文明继承人的自信。

这之后,直到今天,日本人对中国的心理是,对宋亡国之前的中国,依旧是尊敬和向往,但是对当今的中国则很轻视。看到过去中国文化那么伟大,而现在却如此衰落,日本人对中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也很像一个儿子发现自己的父亲现在变得很无能时的那种愤怒。心理学把这称为对父母的理想化破灭所带来的暴怒。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中,有一种追求完美的特点。这个性格的好处,是让日本人做事认真。日本的工业成功,这个性格功不可没。但这个性格的缺点是,他们对不完美的东西耐受能力非常差。如果什么东西不完美,他们常常会想到的是,那就不如毁掉它。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主题。小说中的主人公,对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金阁寺极为向往。于是他到了金阁寺做和尚。结果发现金阁寺的一些小缺点,发现金阁寺并不是完美的。当然,他也发现自己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理想。痛苦之下,他决定烧毁金阁寺,也把自己烧死在这里。心理分析时我觉得中国就是日本的金阁寺,他本来对它充满向往,但是当他发现它不是自己向往的那么好的时候,他就宁愿毁掉它。近代日本几次发起和中国的战争,对中国人非常残酷,其中就有这样的心理在:「既然你们中国人现在如此窝囊没有血性,我就往狠里打你,打到让你有血性,或者彻底消灭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提出对日本「以德报怨」,并不能让日本人感动,因为他们认为这不表明中国人善良,而表明中国人无能。对这样无能的民族,日本人当然不想道歉。而近代几次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人对日本人多了佩服,但是也多了仇恨。这种又敬又恨的心理冲突让中国人很难受,因此,中国人更不愿意去了解真的日本人,宁愿用仇恨来压抑自己的羡慕,或者用羡慕来忘记过去的仇恨。

知道了历史,有助于预测未来。了解了中日之间的心理,我们对未来如何相处就有一点方向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和日本友好相处的前提,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没有进步、没有发展、没有伟大文明的时候,我们试图和日本友好是很难的,因为日本不愿意和一个自己轻视的民族成为好朋友,更不愿意和一个过去曾经伟大、但今不如前的民族友好交往。但是,如果中国走向了复兴,有了伟大的美好的未来,则日本会很愿意把对过去唐宋的那种敬重再次给中国人。

未来中国和日本的心理关系如何,其实,要看我们了。

资料来源:朱建军【焦虑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