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缺爱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2019-10-17知识

一提到「缺爱」,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原生家庭」、「性格残缺」,甚至认为「缺爱」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那么所谓的「缺爱」,到底让我们缺少了什么?

就像一些生在贫困国家的人从小吃不饱饭,或者生在战乱国家一直流离失所一样。缺爱也只是一个人在情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而已。

只是相比之下,它对人的影响是更深层次且连续性的。 不像「足够的食物」和「安全的环境」那样在客观上容易满足。一个人在最需要爱的年纪和最需要得到爱的人身上缺少了爱,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缺失感将会一直伴随并影响着他,并且不是有意识的发现和改变,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会在无意识状态被它影响甚至控制着,一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事实上面对「缺爱」的经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并非所有「缺爱」的人都是一个样子,这也就让很多人无从判断,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缺爱」。

简单来说,「缺爱」的经历会让人做出三种选择。

第一种:我缺少爱,那么我就极端的追求爱。

这种人的表现很明显,就是过度补偿。在爱的安全感上的缺失,会驱使着他们不断的追求「被爱的证明」。就像饿过的人不挑食一样,他们所追求的也仅是情感关系本身,而对方是谁,有什么特点内在,与自己是否合适等等一概不重要。

如果说爱对普通人而言是享受的话,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救命的稻草,是强迫性的,非如此不可的。 因为他们的人生主题就是「寻找一个爱我如生命的人」。所以在每段感情中他们看起来又是如此的善于讨好和自我牺牲,但这些感情中的用力的潜台词却是「我想要得到更多。」更多对于爱的确认、更多的赞美、更多认可……类似于一种无意识间接控制。

他们的用力过度和小心翼翼,无疑会很快摧毁一段感情。但是在他们的视角里,他们是一个「无私弱小又不断勇敢追求爱情的人」。他们自认为真诚无保留的面对每次感情,最终被辜负和伤害。却对自己「忽略对方真正需要」以及「自己对爱的强迫性需求」视而不见。

在生活中,他们也可能会间断性的疯狂购物,囤积很多用不上的东西。会暴饮暴食然后又后悔催吐。会更「无私」,更善于「讨好」,比如谦让他人,易于妥协等等。他们无比的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会因为「完成他人的期望」而极其善于隐忍,他们也会阶段性的自欺自怜。

第二种:我缺少爱,那么我就极端的远离爱。

不同于第一种人,对于爱的需要,让第二种人感受到的是威胁。他们畏惧自己会被「爱」驱使和控制,于是极端的压抑自己对于爱的需求,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将对于爱的需求转换成对于「独立自主」的需求。

一方面,因为他们畏惧被爱控制,所以他们便要不停的审视自己,这种自我审视为他们创造了一种「清醒感」,这种清醒感让每一种感情被发现的瞬间就失去了作用。于是他们又出现了一种无法参与进人群的「疏离感」,加上对于「独立自主」的需要,更让他们形成一种自己属于孤独的「宿命感」。

为了让自己能够说服自己保持「孤僻」和「不参与」,他们必须要在内心中建立自己的「绝对正确」,于是他们会投入到一些小众的,避免竞争的领域中自给自足,而身在现实的他们为了对抗「外界的影响」,则会更努力的投身到「建设精神世界」、「创造完美的理想形象」、「营造不依赖于外物的生存环境」等。

在感情上,他们仍会偶尔「蠢蠢欲动」,但他们的疏离感会使得他们在任何感情中都无法长远,一旦接近「亲密关系」,就会浑身不适,让他们落荒而逃。所以这类人更容易建立一种脱离现实的「精神恋情」。他们可能让自己长久的保持暗恋,或者喜欢一些干脆不存在于现实中的虚拟人物。

在他们自己眼中,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宝藏,是高于现实的精神追求者。但他们无法看到,亦无法承认他们逃避行为背后的懦弱,以及无法正面面对问题和感情的根植于骨子里的自卑。

在生活中,这种人孤僻冷漠,有自己难以接近的界限。他们善于压抑自己的欲望,看起来无欲无求。他们随和,却又无比执拗。他们没有攻击性,却在外界威胁到他们的独立时变成一个不死不休的斗士。他们从不跟他人借东西,不依赖他人,也远离一切可能成瘾的东西。

第三种:我缺少爱,那么我忽视爱。

如果说第一种人是「我忽视自己,只关注爱。」,第二种人是「我只关注自己(理想自己),远离爱。」那么第三种人就是:「我忽视自己,忽视爱。」

这种人在「缺爱」的成长史中,往往是充满斗争性的,这些经历把他们锻炼成一个既不逃避,也不讨好的战士。他们对安全感的需求既不是「获得爱」,也不是「独立」,而是「胜利」。

既然无法获得爱,那么就忽视爱,忽视自己,于是那些艰苦的成长环境中便只剩下了一场场战斗。他们的人生主题是这样的:「我不在意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不在意自己的情绪感受,我在意的只是获得胜利。」为了胜利他们倾向于将许多人和事物作为自己的资源,他们需要从一次次「胜利的结果」中得到安全感,以此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强大。

相比于第一种人的讨好,他们选择战斗。相比于第二种人的避世,他们选择入世竞争。相比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们更倾向于去制定和完成一个个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金钱事业上的,也可以是感情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追求的感情并非感情本身,而是将优秀的人作为一个自己战斗的目标,或者只是对「追逐过程」的需要,也是能够「被他人认可」的间接需要。

在自己眼中,他们真实,不虚伪不做作,是一个为了一个个目标而奋战的斗士。但事实上他们忽略了自己和对爱的需要,他们可以完成很多「高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只会让他们感觉「松一口气」,「又活过一场战斗」,而不是那种因为自己真正想做而做成的快乐。

在现实中,我们其实很难相信这些看起来强大又外向的人其实是缺爱的,他们善于交流和处理好一切事情,他们开朗受欢迎,但有时又显得「没有同情心」「不近人情」。他们会在一个目标制定前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会主动给自己寻求一个个对手。但也因为他们对自我的忽视加上不停战斗所带来的压力,让他们很容易接触上一些成瘾性的东西。

以上三种类型并不各自独立,很可能一个人有这种也有些那种。并且在经历一些重大的事情时,有些人会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

比如从一变二,一个不断在感情中遭受伤害的人彻底对爱失望,转而变成一个自我压抑,追求精神自足的避世者。

比如从二变三,一个追求自我压抑,精神自足的避世者在遭受严重的现实打击后,转变为一个以金钱和成功为目标的战士。

等等。

并且在「随波逐流」之下,三种人也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第一种人在爱而不得的重复中将会不断积累痛苦、第二种人如果没有彻底避世的现实条件,则必将在现实的拉扯下在极端的骄傲与自卑间转换,极易崩溃。第三种人则在忽视自己的重复中彻底麻木,甚至精神死亡。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缺爱」确实非常恐怖,有可能在一个人的「无意识」状态下贯穿了他的一生。

所以所谓的「原生家庭」才会这样被人热议。因为很多人会在自己的「碰壁」经历中隐隐发觉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而在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后,便能够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找到「原因」。

但我并不赞成舆论夸大「原生家庭」的影响,它对人的影响并非不可逆的。

我们学习和了解自己,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出于「缺爱」,将自己对自己的愤怒转化为对「原生家庭」的愤怒,也只是「接受自己」的一个阶段。盲目的强调「原生家庭」的「罪行」和缺爱的影响,只会以不可改变的过去反过来固化了可以改变的现在。

人的成长是动态的,是流动的。就像缺少食物和保护的人,在经历一段时间饱食和安全的环境后,就会好起来一样,所谓的「缺爱」也是能够好起来的。

「缺爱」是我们的因,那么「以上问题」便是它的果。我们在主观上想要摆脱它们,但我们的潜意识却驱使着我们的行为,让我们重复它们,让我们不要忘记它们。

而学习和了解这一切,正是让我们清楚的知道,那些强迫性行为,那些偏执,那些普通人不解的习惯……它们都是「合理」的,是有因有果的。在我们内心底,我们经历了那些事情,所以我们才想要证明那些「不美好经历的」存在。那是我们在心底「不允许自己放下」那些经历。

如果我不去「饥不择食」,如何对得起那个曾身在饥荒中的自己?

所以我们要改变的「缺爱」,其实只是劝服自己。如果你愿意,「原生家庭」可以是你一生的问题,你碰上一次问题,你就骂它一次,反正它就在你的回忆里一动不动。如果你愿意,它也可以很快就停止,它只是你过去的一段经历,仅此而已。

以下是我的经验之谈。

第一阶段是破除「无意识状态」:比如你看这篇文章或者其他的书,恰好在某段看到了自己,那么
你就了解了自己是有一些问题的,首先 从「无意识的随波逐流」中清醒过来 ,你不是一直有意识的在选择,很多言行也不是你真正想要去选择的。

第二阶段是转移目标。将那些自我内心的割裂与矛盾化解开,找到问题的原因, 将自己对自己的愤怒和情绪转移给它真正的目标 ,可以发泄,可以放纵。

第三阶段是自我原谅。可以休息,可以丧,可以看鸡汤,可以整天寻找情感支持。跟过去的自己站在一起,让你们告诉彼此,你们都没错。 让过去的你,和现在被自己伤害的自己,原谅你。

第四阶段是自我了解。要像认识一个陌生人那样重新认识自己,可以写日记,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情状态,强迫性思维和选择,记录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东西或者人,也可以试试做冥想和静坐。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真正的跟自己站在一起。

第五阶段是自我重塑。想要真正改变就必须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上,缺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自爱,所以这一阶段的重心是以实践去重建自己的自尊心。随便写几点:

建立一段健康长久的亲密关系,这个对对方要求比较高,如果对方是在健康环境下长大的,就能够帮助你成长,让你不断改变,体会并适应真正的的亲密关系。

有钱的话,找个好的咨询师。

做一些公益,我就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到了好多好长好感人的夸奖,每天收到的夸奖都比过去十几年加起来都多。被人需要,对他人有帮助,被肯定,以及产生现实的联系(不再漂浮在精神世界),这些都很有帮助。以至于有一天我也会反问自己,对啊,为什么要羞耻和逃避呢?对啊,我值得。

给自己一段时间,寻找并实践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东西。

练习自我关怀,记录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奖励自己。列出自己的优点,并经常读出来。对镜子练习微笑。

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强迫性思维,可以跟着认知情绪疗法或者伯恩斯,以客观的力量跟自己做辩论。

既要跟世界紧密相连,又不要丢失自我。

尊重自己的「本属性」,比如我尊重自己的悲观和丧,它们都是合理的,压抑和逃避才是问题。

多跟人交流,多观察别人,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很多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无解,帮别人解决过了次发现一样。

……

第六阶段是自我实现。当你终于从「缺爱」问题走出来以后,你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你会发现自己过去所有的苦苦挣扎都是有意义的,那些黑暗中点亮的所有灯全部连接起来,组成一片如此「合理」的世界。你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你终于可以不再自卑的面对每个人,你大方的爱和被爱,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过去,也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像水流动一样快乐。

你不得不感叹, 这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学习和成长。

愿那些曾深陷泥潭的人,都能熬过苦难,不断学习和成长,直至生出翅膀。

从此有人提及「缺爱」,提及「原生家庭」时。就好似你飞过海洋,飞过高山,眼角不经意略过的那个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