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缺爱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2019-10-17知识

长辈囤积物品,是一种强迫行为,确实可能是缺爱的一种表现。

那么,明明缺的是爱,为什么要选择囤积物品呢?这种看似不太合理的行为,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点:人的基本需求既包括了物质需求,也包括了 社会需求 ,即建立和维持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缺爱的人往往在社会需求方面无法得到满足,因此 有些人会把物品进行拟人化,通过囤积的方式构建假想的「社会关系网」,弥补现实中缺失的社会联系。

第二点:物品不同于情感,是切实可见的,所以 物品的囤积可以让缺爱的人感受到「踏实」的安全感,填补心中的空缺。

第三点:很多人感到缺爱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没有和父母建立良性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的缺失可以通过囤积物品、和物品建立紧密依恋关系得到弥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囤积者无法做到断舍离,即使是那些看似毫无用处的物品也不愿意扔掉,因为已经产生了感情。

除了题主说的囤积行为外,我还观察到这4种缺爱的细节,在此和大家分享讨论。

1. 缺爱的人更有可能产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缺爱的人,尤其是成长过程中缺乏母爱的人,更容易发展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甚至演变成厌食、暴食等进食障碍。在「The Hungry Self」一书中,作者Kim Chernin提到,在多数家庭中都是母亲负责给孩子准备一日三餐,因此 母亲对孩子的态度 ——漠不关心或过度控制—— 都会被孩子直接和食物联系起来 。对孩子来说,母亲的态度显然无法控制,但食物是可控因素,通过过度或过少摄入食物,孩子潜意识认为自己能够主观的改变和母亲的关系。久而久之,不良的饮食习惯会愈演愈烈,且伴随孩子成长进入成年。

作为一个从小在母亲的暴力和父亲的漠视中长大的女性,Geneen Roth在「When Food is Love」一书中解释说,异常的饮食行为对于缺爱的人是一种 自我保护的手段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和父母的关系时,恶性地控制食物的摄入量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种 主导权和控制感 ,一种「生活仍在我掌控之下」的假象。

2. 缺爱的人更容易建立不安全型依恋关系(Insecure Attachment)

人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有很大程度是在童年和父母的互动关系中习得的。在父母适当的关爱下成长的人会发展出 安全型依恋关系 ,在他们的认知中亲密关系是稳定且值得依靠的,父母被孩子当作 安全堡垒 ,是孩子日后探索世界、探索多种社会关系的稳定支柱。缺爱的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稳定的情感依靠,从而发展出两种不安全型依恋关系:

第一种叫做 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这类人的父母多是「甩手掌柜」,对孩子的需求不闻不问,十分排斥孩子的哭喊,巴不得他们一出生就学会独立。这类孩子在和父母的相处中意识到 ,亲密关系是不可靠的,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没有值得依靠的人。成年后,因为童年缺少父母的情感呼应,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极其克制。在任何关系中,他们都有意维持距离,小心翼翼地生怕关系变得过于亲密。就算处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也很难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一旦关系中出现了争执、冲突,他们的第一个应对方法就是 逃避 ,而不是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另一种叫做 焦虑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这类人的父母可以用「 阴情不变 」来形容,有时他们仿佛是最尽职的父母,对孩子的任何需求都能快速回应,是最温暖的港湾;但有时他们像变了个人,对孩子爱理不理,任凭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都充耳不闻。父母的时晴时雨会让孩子对亲密关系充满不安全感和焦虑,这种焦虑伴随他们成年,导致他们不断在亲密关系中寻求对方的肯定,只有对方的认同才能让自己感到有价值。他们害怕被拒绝或抛弃,因此常常会过度依赖于另一方,成为关系中的「黏人精」。他们对另一方的反应十分敏感,只要感觉对方对自己的需求有一点点的疏忽或不上心,他们就会产生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

由于缺爱而导致的这两种不安全型依恋关系会伴随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对亲情、友情、爱情等亲密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3. 缺爱的人会比常人有更低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在不安全型依恋关系中成长的孩子不是缺少了父母及时的情感呼应,就是被父母灌输了不恰当的情感呼应方式(如斥责、羞辱),因此他们的情绪智力发展会受到影响。情绪智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感知能力,即对于情绪、情感的察觉和解读; 运用能力,即在人际交往和思考问题时恰当地表达情绪 管理能力,即控制自己的情绪,且必要时通过鼓励打气等方式调节身边人的情绪

缺爱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恰当的情感示范,当他们的情感需求迟迟得不到回应时,他们自然无法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更别提感知他人的情绪了。情绪管理方面,他们很容易被负面情绪击垮, 突然的情感爆发 是常见的现象,面对喜悦等积极情绪他们也很难完全沉浸其中。与人相处方面,他们 缺乏共情能力 ,很难做到换位思考,因此无法成为好的聆听者。

4. 缺爱的人更有可能进入一段恶性的亲密关系

每个人都习惯待在熟悉的舒适圈里,不愿意尝试或适应新的场景,缺爱的人也不例外。他们熟悉了从小到大这种缺乏关爱的亲密关系模式,因此当他们还没意识到问题时,在寻找朋友或伴侣的过程中也会以曾经的不良关系为参照,下意识地寻找自己熟悉的「缺爱型」相处模式,直到在这一段亲密关系中受伤后,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根源。

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上述的几个特征,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填补缺爱的空洞呢?

1. 避免否认(denial)和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这两种错误的防御机制

面对缺爱带来的伤痛,很多人潜意识会有两种防御机制,第一种是 否认 ,即 把痛苦的经历统统否认,假装没有发生过 。另一种是 合理化 ,即 把负面的经历曲解成合理的、对自己有益的正面经历 ,比如把父母对自己的漠视合理化成父母让自己学会独立的一种教育方式。

为了避免陷入错误的防御机制,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 自我觉察 ,有意识地分析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识别出有问题的行为和防御机制。回顾过去的经历,也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朋友,让他人帮助你一起分析,直面问题。

2. 寻找、建立安全型依恋

尽管依恋模式很大程度是由童年经历决定的,但千万别放弃,因为有心理学研究指出了一种改变依恋关系的方法,叫做「 后天习得型依恋 」(earned security)。

首先,不要对自己或父母过多地责备,也不要试图把不好的记忆全都「封印」在脑海深处,而是试着 和过去的不愉快做一个和解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缺爱的、被忽视的、被不断训斥的日子重新走一遍,把它们 转化为连贯的叙述 (coherent narrative),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过去的经历对现在所产生的影响。

其次,不要局限你所接触的人群,抱着开放的心态 和社会各类人接触 (老师、同事、领导、同学、邻居、恋人等等),建立新的、更健康的社会关系。在摆脱了过去的负面经历对你的干扰后,你就可以张开双臂拥抱人生了,开始一段新的恋情,或是发展一段新的友情……在对亲密关系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一段新的、良性的关系,你自然就会慢慢感受到爱。

3. 仁爱冥想法(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和正念冥想法有所不同,仁爱冥想法的核心在于 传递祝福给其他人 。简单来说,仁爱冥想的方法是:闭眼静坐,想3到4个你对自己的祝福和希望,比如「祝我身体健康」、「祝我每天都开心」;其次,想一个 你想感谢的人 ,把对自己的祝福转化成对他/她的祝福并且大声说出来,比如「祝她身体健康」、「祝他每天都开心」;接下来, 想一个你讨厌的人 ,用同样的方式把祝福传递给这个人(是的,你没看错);最后,也是最难的, 想一个你既不感谢也不讨厌的人 ,重复刚才的祝福。

仁爱冥想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研究显示,传递祝福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正能量,还能增加我们对于积极情绪的体验感、对抑郁情绪的抗压性和对生活的满足感。同时,「传递祝福」这个动作本身会产生一种社会联结感,让我们感到和他人有 更紧密的连接 ,减少孤独感。

祝你我都能被爱包围。

以上~

References:

Feuerman, M. (2018). Coping With an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 Verywell Mind.

Streep, P. (2014). Filling the Hole in Your Heart: Recovering from Childhood. Psychology today.

Streep, P. (2017). Unloved in Childhood: 10 Common Effects on Your Adult Self. Psych Central.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哪本书是你只要有机会就会强烈推荐的?为什么?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一个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