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这是咨询中的重要助力和资源,就看咨询师和来访者怎么用
逻辑能够产生价值,首先需要注意力的参与
「别想白熊!」
想使用逻辑思维,首先你得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然后把注意力放在问题和解决方案上。
这种能力在应对「外界问题」时特别好用,但是在处理「内部问题」时就会陷入麻烦:
外界问题:我记得得给老李发个什么文件,死活想不起来了,我就在脑子里琢磨,昨天干什么了,老李跟我说了什么事儿,一开始怎么说的,后来怎么说的……肯定不是xx事情,也不是xx事情……老李最近的项目是xx,可能跟xx有关,前天给他发过了xx文件,也不是这个……那最后肯定就得是xxx……对,我想起来了。内部问题:「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上面的两个例子没有涉及逻辑思维,但是你应该能找到区别: 处理外部问题,越是集中注意力,就越是能够使用逻辑思维,你越是能够解决问题;处理内部问题,越是集中注意力,越是思前想后,你的情绪就越是糟糕。
这就是传说中的——「别想白熊!」
心理问题就是这么一个原理:你越是想解决它,越是分析、思考、对比、寻找原因、计划未来,它存在于你脑子里的时间就越长;它存在的时间越长,你的情绪就越是会被它影响;情绪越糟糕,负面的想法和预期就越多……
切换档位
逻辑思维能力强,是一件好事;但是只能使用逻辑思维这一种工具,就是一件麻烦事。
逻辑思维这种东西在解决心理问题上实在容易帮倒忙,所以与其动用逻辑思维企图让自己尽量远离负面情绪,还不如换个思路,提升自己的觉察,让问题如其所是的发生。
工作上的事情搞得我很烦,我满脑子都在思考,结果不小心闯了个红灯,我更加懊恼,回到家里数落孩子一顿,孩子哇哇大哭,不写作业了,老婆说我就知道跟他们娘俩撒气,有能耐出去跟甲方能耐去啊。我不想理他们,想赶紧打开电脑忙工作,结果手一滑电脑摔地上屏幕裂了个大口子……有时候,我们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加重问题本身;而接受问题,接受生活中必然出现的痛苦,却可能让事情快速向好的地方发展。
所以: 正念减压,了解一下!
正确使用逻辑思维
当然,在心理咨询中,逻辑思维不是个坏事,只是不适合用在处理心理问题上。
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够帮来访者想到更多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现实的难题,让「刺激源」越来越少。就像刚才的案例中,男主角如果能够动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安排好时间和解决方案,后面一系列麻烦都不会出现——即便他的情绪管理仍是个问题。
逻辑正确≠合理信念
符合逻辑
很多人会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要改变来访者的「错误」逻辑,但有时候你会发现,来访者的逻辑并没有错误。
初二的男生说,这次没考好,自己就会被老爸暴打,所以面对考试非常焦虑。咨询师说:「这也不一定对不对?你爸爸不一定会打你。」
学生说:「不,过去这些年,只要我退步了,一定会挨打,只会迟到,从不缺席。」
咨询师又说:「那你这次不一定退步对不对?」
学生说:「不,我这次肯定考不好,我已经问了我们班学霸,我跟他好几道题都不一样。」
……
我们误会了埃利斯,认为「不合理信念」=「不合逻辑的信念」。世界上并非如此,虽然符合逻辑是合理信念的重要标准,但并非唯一,因为合理信念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具有实效性。
是实效性,不是时效性。
也就是说,这个信念能够帮你实现目标,帮你解决问题。显然,「肯定考不好,肯定会挨揍」,这样的信念虽然符合逻辑,但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
练习启动有价值的思维
所以,在面对逻辑无可辩驳的来访者,咨询师经常会看到符合逻辑但没有实效性的信念。来访者用一整套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毫无价值,即便逻辑天衣无缝,这样的信念也不足以让他过的更好。
咨询师共情性的解释,也许可以帮来访者换个角度理解问题:我的确一无是处,但是这样的思考,真的有助于我过得好吗?
逻辑是个强大的防御
动力学框架下,甚至有点「万物皆防御」的倾向了。这样的理解,其实来源于对「冲突」的关注,自我心理学发展到后期,开始将人的一切行为,都理解为平衡了某种冲突,而采取的折中方案。
甚至是吃饭这种行动,都是某种折中方案——毕竟吃饭还是太麻烦了,能通过脐带直接输送才叫真的不延迟,立刻满足。
而逻辑,本身就能让人远离感受。
咨询师:「我记得你好像说过,你并不喜欢这个人,今天你好像说,自己一直很欣赏他?」来访者:「哈哈,这叫否认!」
咨询师:「也许我们可以多谈谈这个人。」
来访者:「我这叫防御!」
用术语防御问题,本身在心理咨询中就很常见, 尤其是那些希望通过自学心理学来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人。当你关注事情的逻辑和是非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去关注内心的感受——而你往往是被感受所驱动的。
这是一种阻抗,而且是自洽的阻抗。不过阻抗不是坏事,也不是来访者的问题,而是来访者目前与问题相处的方式。如果它好使,那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资源;除非它不好使,才需要在咨询中被拆解和分析。
咨询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这种自洽的阻抗,变成不自洽的阻抗。
咨询师关注到,来访者用大量的精神分析术语和逻辑,论证自己的原生家庭如何「迫害自己」,以至于自己成了今天的样子,在内容上无可挑剔,甚至堪比专业案例报告。但同时咨询师也发现,他们完全没机会谈论来访者想「要」什么。咨询师指出了这一点,让工作聚焦在来访者的需要上,来访者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用正确的逻辑,掩盖自己承担生活的责任。
其实这里,逻辑也有非实效性的特点。
总结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