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说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农业生产中,当粮食的产量增加时,农民所获得的利润反而下降了。其中所涉及的经济学知识点,主要包括三个:收益的计算;价格的决定因素;需求的价格弹性。
和其他商品一样,农业产出的收益等于农产品的价格乘以交易量,再减去成本,就可以得到农业生产的利润。为了讨论方便,此处假定农产品的价格已经剔除了平均成本,那么此处所说的收益将和利润具有相同的含义。
根据收益的计算方法,「谷贱伤农」的含义就是,粮食产量上升后,农业产出的收益下降了,其中隐含的条件是,粮食的价格一定下降了。其中的道理是,在市场经济中,粮食的价格由粮食的供给(即农业产出)和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共同决定,当供给小于需求时,粮食价格将倾向于上涨,将供给大于需求时,粮食的价格倾向于下降。因此,当所有农民家庭的粮食总产量增加时,势必会造成市场中粮食价格的下降。同时,价格作为一种市场信号,也会影响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和农民的粮食产出。一般而言,粮食价格下降(上升),将会带来人们更高(更低)的粮食需求,以及(来年)更少(更多)的粮食产出。
仅仅有粮食价格的下降,还不足以造成粮食收益的降低,因为与粮食价格下降同时发生的是,粮食的产量增加了。粮食收益降低,意味着粮食产量增加带来的收益上升被价格下降带来的收益降低抵消了,也就是说,当粮食产量增加一定的幅度时,价格将会下降,而价格的下降不能带来需求量同样幅度的增加,这便是经济学中「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概念。更准确地说,「需求的价格弹性」指的是,价格每提高(或降低)百分之一,需求量将会降低(或提高)百分之多少。
农业生产满足的是人们日常基本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数量整体来看比较稳定,不会因为价格下降而大幅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是说,农产品具有较小的需求弹性。所以,当粮食的产量增加时,价格下降,而价格的下降只会带来非常微小的需求量的增加,后者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不足以抵消价格下降带来的收益的降低,因此总的收益下降了。
这便是「谷贱伤农」这一俗语中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