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电影,但是金的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我个人的倾向是,这个「救赎」二字没啥特别的含义。金的这本同名小说集中一共收录了四个故事,【肖申克的救赎】是第一个,另外三个故事分别是【纳粹高徒】、【尸体】和【呼—吸—呼—吸】,看完了小说就会发现,这些名字起的朴实无华,没有什么伏笔或者隐喻的意味。例如,【尸体】这本书讲得就是四个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小孩去寻找一具尸体的故事,在寻找尸体之后,四个好朋友之间逐渐产生了裂痕,有两个人堕入泥潭,有两个人挣扎着向上。我感觉在这个故事中,寻找尸体这件事只不过是人生分歧点的一个象征,重点应该是四个朋友所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但是老金就是给这个故事命名为【尸体】,足见老金在起名字上挺随意的。
金的这本小说我很喜欢,甚至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都是我上厕所的必带书目,前前后后读了有十几遍。在原书中,瑞德进监狱的原因是杀妻骗保,但是最终事情败露。纵观全书,瑞德也没有很明确的表述自己对逝去妻子的愧疚和自责,书中也没有描写一下瑞德关于此事的心路历程。如果真的想要救赎点啥,我觉得故事这么写更合适:瑞德因为杀妻,被关进了监狱,但由于生性冷漠,他对自己死去的妻子没有任何愧疚之心。直到安迪进入监狱,每天劝导他,而瑞德终究良心未泯,一番劝诫之后,开始深深的为自己杀害了妻子而痛悔。最后,安迪打通了逃出肖申克的通道,想喊瑞德一块走,但是瑞德死活不走,说自己要一辈子在监狱中赎罪。这一刻,瑞德的灵魂得到了真正的救赎。
题主提到了瑞德说的那句话「进来的人都没有罪,除了我自己」,这句话我忘了原书中有没有了,从字面意思出发的话,无疑这句话是不太准确的。例如,瑞德在原书中介绍一些有艺术天分的囚犯的时候,就提到了一个绘画风格类似拉斐尔的罪犯,这个罪犯入狱的原因是强奸幼女。安迪刚进入监狱的时候,一伙犯人穷凶极恶的要强奸安迪,并因为安迪反抗把安迪打的头破血流。这样的人在监狱中都暴虐成性,在监狱外可想而知,不太像是被冤枉进监狱的。
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无论是书名,还是书中人物说的话,都可以理解为「语录」式的写作方法,和翻译腔有点异曲同工。这种话的特点是很有逼格,很有电影感,但是没法深究,因为它本身为了追求逼格牺牲了具体含义,就好比你没法说出来翻译腔中「玛丽阿姨做的派」究竟有啥含义一样。例如,在知乎提问如何窥探人性的帖子下,有高赞回答说「能被你一眼看穿的人,都是曾经的自己」。这句话就显得很有逼格,长得像格言,适合记在本子上奉为圭臬。实际上,某些人能被一眼看穿的原因,也可能是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例如,你能识破一个无赖,多半是你被另一个无赖纠缠过,而不是你自己当过无赖。我还看过老金的其它几本书,如【必需品专卖店】、【末日临近】,感觉追求逼格是老金的写作特点之一。例如,同样是描述煎蛋,老金会说煎蛋像一个「巨大的生了白内障的死眼睛」,读者觉得这样写挺酷的,老金的意图也达到了,被冒犯的只有煎蛋。
在原书的前言里,金自述这几篇故事写的都很快,【肖申克的救赎】写了也就几个星期。金本人自从把写作当成吃饭的职业之后,几乎365天在打字机前窜稀式的创作。这种写作速度之下,我不认为金的作品适合逐字逐句的去推敲。就好像有画家用疯狂泼颜料的方式创作了一幅抽象画作,让观众拘泥于某一笔的涂抹并不是画家的本意,画面整体传达给观众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