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语文一直作为主要学科,却总是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

2018-03-22知识

因为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语文,其中的很多人包括教学的老师,辅助学生学习的家长。

我所知道的误解不仅限于如下:

语文就是风花雪月

只有娘们唧唧的人才看这些

语文没用,赚不了钱

都是说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背默记忆就是过关

都是中国人,谁不会中文

我从小是立志要学中文的,没错,我大概小学知道有中文系这样一个专业,就确定自己要一辈子搞文学。

中间漫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辩证这门学科的意义,努力思考为何而学。

等到自己当了语文老师,又辩证为何而教学。

其实如果循历史,你会发现关于语文的轻蔑很可笑。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文人和贵族共谋江山,文章和诗赋是获取权力的门槛,是身份的外化。而政治变革和文学创作几乎齐头并进。

到了现当代,中国现代历史的开启是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以改革文学来变革思想,从而革命洪流滔滔不绝。

延安整风运动,关于文艺的指导几乎奠基了几十年间社会思潮的基本形态。

如果语文无用的话,以上这些怎么解释?

李白袖中的笔,鲁迅手里的刀,主席的屠龙之书,等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了语文无用?

我直白点讲,很多人高考结束,都没有认真审视过自己的语文课本到底学了点啥。

现有的语文学科课本文章,在选材上,一半是古人思想铸就,一半是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经典。

在主旨上,几乎涵盖了人类生存的所有元初命题。

在技能上,涉及了社会中所有能使用到的文体和阅读表达技能。

北大中文系的教授,集合教育,中文等各类专家,顺着学生的认知阶段一路顺延下来,对接古代,面向当下,链接集体,启示个人。

如果这些都没用,我想问下,人类社会里,什么是有用的?

语文这门学科到底在教什么?

1.人之命题。

课本编排最基础的就是单元主旨。

语文课本的单元主旨就是螺旋上升,保证在不同认知阶段,学生有对于世界和个人认知上的提升。

比如,对于亲情的多样化理解。

【背影】讲得是多年后,回忆当年和父亲隔阂深重时,那种别扭的情感,又深厚,又痛楚。一个不完美的儿子写给当年不完美的父亲,从而成就了一个五味杂陈,最终指向爱的背影。

父爱不是直来直去,什么父亲下雨天送伞这种老段子。

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里,父亲也是犯错的父亲,儿子也是执拗的儿子,但是父爱就在几个橘子里,在多年后才滂沱成难言的一笔。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恰好在青春期,正是会摆脱对于父亲的崇拜,开始逐渐发现他不过也是普通一人的时候,矛盾和隔阂就在这个阶段出现。

重新理解父亲和父爱,也重新理解自己对于父亲的情感,这才是教学这篇文章最核心的目的。

而【散步】就更直接,它讨论在多代际家庭里,如何相处的问题。

其中讲得不是一味地孝道,而是很实际的,就是家人之间互相包容,搀扶着往前走,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在教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核心。

成年人的家庭生活,哪来那么多宫斗呢,更没有什么王子公主的完美辉煌。

鸡毛蒜皮一地,连散步这种小事都有分歧,只有包容和爱,让抉择变得容易,才能共同前行。

整个知乎里面,有人特别喜欢把家庭当观念演武场,动辄把家庭成员的行动上升到宫斗层面。

等到了社会里,才和历史大发现一样,发现家庭关系是乱七八糟的,亲情不纯净,爱情带着利益,婚姻一地鸡毛。

拜托,你语文书上,从小学到高中,这玩意讲得明明白白,如果语文白学了,就混了过去,预防针白打了。

起码提前预知社会形态,比社会给了一个大嘴巴子,才知道人生痛楚要好得多吧。

你能说这些上面东西没用么?未来人生,小到个人成长和学习理念,大到家国,个人和集体关系,都有讨论和论辩。

一个人在社会里,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他自己,自己的人生。

生死问题,亘古痛楚的讨论,那就多的是。

比如,【北冥有鱼】讲得就是人生的本质,人生不自由。

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得就是外部评价体系和人之关系。

比如,【卖油翁】讲得是小镇做题家的共同疑惑,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以上仅仅是初中一个学段。小初高实际上拉出了一条线,螺旋上升,反复给学生展示人生的诸多滋味,而且探讨地极其深刻。

简而言之,如果能把这些学明白,你基本不需要在未来生活里上知乎提问些乱七八糟的自我,家庭和生死的相关问题。

2.各类文体

这个就是应用层面,教学各类文体的读写,为之后的社会应用准备。

其实在k12阶段,几乎未来可用的所有文体教学都结束了。

论文,公文,新闻,各类大小文体等等。

比如说明文这类, 它就是大学论文的雏形,或者说,到了高中,已经在教论文的读写了。

这类文章教学也很简单,就是让学生理解研究事物的逻辑和逻辑的表达。

我一般不会先讲文章,而会在班上传递一样物品,比如水杯或者笔,要求每个学生从研究者的思路来说,可以研究它哪些方面。

然后一个班级说下来,统共做个归纳,就可以搭建出一个论文的模型。

基本就是研究它的定义,历史,现状,评价,未来发展这些基本点。

之后,我会找大学的论文给学生看,让他们根据目录大纲,对应刚才的发现,对照写一个一支笔的研究大纲。

写完之后,基本就获得了一个统共的研究模型。

就是下定义,纠历史,谈现状,论评价,述未来。

那这个,基本可以作为未来阅读任何说明文的基本模型,也可以作为自己写这类文章和研究事物事理的基本思维。

其实这玩意,初中就可以教,小初高课本都有。所以到了大学还写论文困难,读论文下不了嘴,这就是典型的语文没学好。

同理到各类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底层思维。

基于理论的读文章和写文章不是用感性在那瞎扯,而是更像精确的解剖手术,动用理性和逻辑,进行分解和剖析。

凡强调语文阅读全凭感性的,我就不知道这观点是从哪个旮旯角搞出来的。

文章是有严格的体式规范要求的,比如知乎上呼号下笔就是诗,现代诗无边界的,我严重怀疑他们k12教育学习没完成。

3.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这四个字,看着人人都会,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不会。

我又要说起一个段子,就是拿一份现代文阅读给原作者,作者得了几分,然后就有人把这个当语文阅读是穿凿附会的铁证,大批特批语文无用。

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如果一个真正在语文学科的标准中,拥有优秀阅读能力的人,他会发现,现代文阅读是一个简称,它全称叫现代文阅读题。

那什么叫现代文阅读题,它的意思是,学生需要基于现代文阅读,联系题目要求,按要求完成答案。

那作者基于文,如果他没有按题目要求做法,他不得分,很稀奇么?

现代文阅读题的题目,不是仅仅考文章含义,它还有一个核心层面,用题目限定来考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 举个例子,题干里有一类词,叫「理解」。
  • 比如, 理解句子,理解词语,理解一段话。

    这个词就是表达逻辑的限制词语。

    这类题能作对的前提是,你得理解一种逻辑:

    在生活里,什么叫「理解」别人的话?

    举例:你考了0分,你妈妈冷笑着说:「你考得可真好。」

    这句「你考得可真好」怎么理解?或者说,理解母亲的这句话,需要几步?

    默认你是一个中文不流利的外国小孩,你理解这句话需要两步:

    1.认识这句话里的每个词汇,知道它的所指,拼凑起来,知道母亲在夸你考得好。

    2.结合语境,因为母亲的情态和背景,不可能是夸你,又基于中文中有利用反语的讽刺手法的使用规则,所以你判定,这里「好」是反语,所以她的目的是批评我。

    综上,在题干表达中「理解」要怎么达成?

    1.解释是什么。

    这个部分还要结合词语性质和手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赏析,才能完成。

    2.解释为什么

    联系上下文背景,解释说话人的意图和创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

    没错,到了高中段,很有可能说话人和创作者是两个人,还有多重主旨的分析。

    这类题目,基础给分点是两个点,小学阶段一般2分,初中4分,高中6分。如果里面还涉及了手法和词语赏析,以及多主旨理解,可能还会增加分值分配。

    这个题目,考察学生在不同语境里理解别人表达和意图的能力,小到谈恋爱,工作沟通,大到国家外交,大国方针,「理解」一次,贯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你不是在获得题目的分数,这是能力分,逻辑分,是未来人生的分数。

    所以,文章作者答不对这题目很奇怪么?

    文章作者的身份,只保证了他理解文章意图,但是不代表他理解基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逻辑。

    同理,分析,概括,赏析,评价,归纳等,这些词汇基本分布在各类题目里面。

    试卷上的表达要求,背后其实是思维逻辑能力,是对于日常生活语境的基本理解。

    能在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目部分得高分,不是背几个公式就完事了。

    逻辑,逻辑,还是逻辑。

    换而言之, 如果能做到理解,分析,概括,赏析等基本逻辑的理解,这个人在表达自我和理解他人上,就达成了一个高度,他不会活得很别扭,日常交流和工作,会很顺畅。

    我每次在知乎上读和写语文学科的回答,就一个感觉,替别人费劲。

    有些人的人生为什么活得费劲呢?

    因为当想要达成一个目标时,从事一项事业和工作,他们草率于认知这件事的性质,从而因为认知的浅薄,深陷于盲目的操作,偏偏又精通于追逐目标。

    这是很多人不幸福和不成功的根源。

    人和人的区别,不在于物质层面,在于认知层面。

    一遇到问题,就归因外部世界之不合理,是一种很愚蠢的思维。

    世界这东西,一定意义上不是客观的。

    美国人和中国人眼里的世界不同,李白和你眼里的世界也不同,三岁的你眼里的世界和现在的你眼里的世界也不同。

    而决定不同的东西才是关键,什么决定了你眼中世界的形态?

    你的认知高度和深度。

    如果总是屡战屡败,还总看到世界有问题,归因下来,是你自己有问题。

    蒙着眼睛射箭,还总想着努力一万次就成功,这不是瞎扯么?

    可劲拼数量,完事要么觉得努力了没用,彻底放弃人生;要么觉得箭靶子不合理,然后自暴自弃,把自己心安理得放置到受害者的位置,躺平就完事了。

    到死,都不知道揭开眼前的那块布。

    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活得很费劲,不是语文学太多,是学太浅和学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