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过去的一年你读过哪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让你觉得受益匪浅?

2021-01-08心灵

过去一到两年,我读过印象最深的3本心理学书,推荐给你

1、【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心流(flow,又译:福流)是当下一个蛮热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者,就是本书的作者米哈里,他是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

从一天的工作中「脱身」出来,你感到身心俱疲,你想放松一下,于是躺在床上打开dy。很快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关掉手机,你感到一阵空虚。

好像无论怎样「休息」,你都无法让自己真正「开心」起来。只是麻木的让自己「娱乐」。就像小时候,一边扒饭,一边看着电视,嘴里也没尝到味,心里也没感到舒服,只记得爸妈在一旁的斥责:「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从心流(flow)理论出发,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会破坏你的内心秩序。

米哈里认为,生命的伟大之处,是因为它某种程度上,是违背宇宙规则的,是一种逆熵。

这个宇宙有一个万物的规则叫「熵增原理」,也就是说,一个系统,不去干预它,它会朝向无序的方向发展。就像你的房间,如果不去干预,它一定会越来越乱。而生命却是逆熵的——因为你的房间,有你的存在,你会收拾它,让它恢复秩序。

外部世界的「熵增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当你不去干预它,随心所欲时,你会去刷dy,会在吃饭时看电视剧,你的内心会走向无序。但是,如果你稍加干预,让你处于沉浸在某件事中,你会感受到一种内心秩序,因这种内在秩序,感受到心流(flow)。

米哈里提出了获得心流的8个要素,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叫「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

「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就是图中的「心流渠道」

@曾加 老师在回答「人是怎么废掉的?」的文章里,有一个非常直击灵魂的经典论断:

人是怎么废掉的?
答:沉溺于「轻易获得高成就感」的事情

在这里,我补充下半句:同时「被无法达成的高难度事情,所击垮」。所以:

人是怎么废掉的?
完整答案是: 在「沉溺于「轻易获得高成就感」的事情」,和「被无法达成的高难度事情击垮」之间摇摆

工作一天,躺床上刷dy,就是沉溺于「轻易获得高成就感」的事情;而在工作中被无法完成的KPI,日日暴击,就是「被无法达成的高难度事情所击垮」。

你的生活就是在上图的「右下角」和「左上角」来回摆荡,始终没法找到「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

设置恰当的目标,对自己的技巧与能力有清醒的认识,让自己回到「心流的渠道」中。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将彻底改变。

02 【亲密关系】

Intimate Relationships

作者:罗兰·米勒(Rowland S Miller) & 丹尼尔·珀尔曼(Edwin Newman)

首先,这本书非常系统,有多系统呢?我给你po一下它的目录,感受一下: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三章:吸引力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五章:沟通
第六章:相互依赖
第七章:友谊
第八章:爱情
第九章:性爱
第十章:压力与紧张
第十一章:冲突
第十二章:权力和暴力
第十三章: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第十四章: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可以说,这本书会把「一段关系」的「生老病死」给你讲全咯。

其次,它极具科学性,书中几乎所有论断,都有科学论文引用,全书的参考文献可长达二三十页。

最后,它的许多观点,既简单朴素,却颇具颠覆性,在情理之中,却又震碎你的三观,教你「重新做人」。给你举几个例子:

1,亲密关系中,「互补」并不吸引,「相似」才是吸引的根本:研究表明,伴侣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
2,当孩子出生,冲突会增多,对婚姻的满意度降低,对伴侣的爱会减少。
3,较少兴趣原则(principle of lesser interest):在男女关系中,对继续和维持这段关系,兴趣较少的一方,拥有更多的权力。
4,离婚给人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它是一种自我连根拔起的感觉。从整体来看,人们在离婚后,生活并不顺利。离婚会改变人们的社交圈子,削弱经济资源,让你和前配偶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读完这本书,你对「亲密关系」,会有更成熟、更科学、更深刻的反思和体验,它将亲密关系的全貌展示给你,也有助于你对未来,你的亲密关系,可能遇到的挑战,有所准备,有所应对。

03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从理论到实践】

Attachment in psychotherapy

这本书会剖析到人性很深处,但行文方式却让人不难理解。我觉得不仅适合专业人士阅读,对普通大众也十分友好。

我的最近几篇优秀回答(个人觉得),均有此书的启发:

这本书最让我受益的,是关于「 自我的多元维度 」这部分。

你可能想过,「我是谁」这个问题,它有很多答案:我是一位心理学人,我是男性,我是中国人,我乐观开朗,我穷……

可是,你可能很少想过,这些答案,有多个维度。

  • 首先是 躯体自我 :我身高178,体重75kg,长相……
  • 更重要的是,这个躯体的自我,是所有感受的最初来源,我所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的万事万物,都是最初来自躯体的自我。它是一切的起点。

  • 其次是 情绪自我 :我乐观开朗,敏感多疑……
  • 人的情绪是流动的,每时每刻都处于某种情绪状态。其中,「安全的感受」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情绪体验。只有当你总体上,感到安全时,你才具有探索世界,好奇未知的勇气。

    你对自己的情绪是打开的吗?你能经常觉察到,此时此刻,你的情绪感受是怎样的吗?

  • 接下来是你最熟悉的一个自我—— 表征性自我 :我觉得我是一个自信的人,我觉得我是一个好相处的人,我是一个学生、律师、医生……
  • 这些都是「表征性自我」,是你内心里,对自我的一种「认同」。表征其实是一种加工,是对你躯体、情绪自我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后的一个抽象、概括和定义。

    例如:因为我经常躯体感觉良好,感觉到开心,所以我认为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 接下来进入到你不熟悉的领域—— 反思性自我 :我是怎么得出,我是一个开朗的人,这个结论的呢?
  • 反思性自我,是对「表征」的反思,

    表征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反思就是与之相反的过程,将概括的结论进行还原。

    反思性自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功能——它会让你意识到,「表征」所定义的我,并不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例如,当你认为自己是「抑郁的、悲观的人」时,用反思性自我的功能,会问:哪些表现反映了我「抑郁、悲观」,哪些表现反映相反的结论?

    我会为什么事情而抑郁、悲观,相反,我会为什么事情感到积极、开心?这又是为什么?

  • 最后,会进入一个最高的境界—— 觉察性自我(无我) :是谁在「反思」?每时每刻是谁在感受这种感受?——答案是「没有谁!」,这是佛教所谓,无我的境界。
  • 这是冥想、正念、禅修常常会努力抵达的自我。

    抑郁、悲伤、痛苦,开心、激动、兴奋,一切感受,都是每时每刻的一瞬体验,它们都会随风而散,我只是一个承接一切感觉的容器,任由它来,任由它走,不分析、也不评价,只是「存在」。

    这就是无我。无我不是忽视、不是解离、不是回避和否认,相反,它是最清醒,最自在的状态。

    当然,这本书不仅告诉你这些维度,更会深刻阐述,人的自我会如何建构,如何发展,以及当它发展出或好或坏的状态时,如何养育和治疗。

    最后奉上链接,可直接下单购买:

    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心理学」领域,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