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过去的一年你读过哪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让你觉得受益匪浅?

2021-01-08心灵

推荐三本个人觉得受益匪浅的心理学书籍。

第一本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写的高效沟通指南【非暴力沟通】。豆瓣评分8.4

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卢森堡博士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本书的的逻辑清晰,细节丰富,非常易读。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围绕着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要素展开: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每章都以一幅孩童所画的美妙图画为开头,让人心情愉悦。每章的最后都加以小结,并在附录部分总结了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实际运用要点,进一步提升了阅读体验。全书所含的五个练习,则使得读者可以第一时间运用书中所学的知识。

本书是个人目前为止读过的讲述非暴力沟通(或者说高效沟通)最为系统及具有实操意义的书籍。我在实际运用时发现这套体系不仅可以用于与人沟通,还可以用于自我的内心平和,确实非常的实用。附上书中附录的非暴力沟通模式总结,供大家参考: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第二本是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写的温暖治愈小书【人间值得】。豆瓣评分8.1

本书作者中村恒子,生于1929年,是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当了70年心理医生。

这是一本温暖而令人放松的小书,作者由于工作的缘故,平时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倾听着每个人关于家庭,关于职场,关于人际关系的种种烦恼。而这本书就是她结合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经历,总结自己面对人生这些烦恼的想法。

与其他人生哲学书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一份淡然。作者本身并不是知名企业家,也不是什么学派开创者,并没有世俗意义上了不起的成就。作者出身家境一般,婚姻也不是太顺,对自身所从事工作也没有特别的喜欢与不喜欢。或许正因为如此,才让作者结合自身经历说出的话,让大家在普遍焦虑感越来越严重的当下,有一份特别的放松与亲切感。彷佛家里的老人对子女的关心,不在乎儿女做多大贡献,只期望你健康平安快乐,有空多回家看看,让你感受到一份温暖与慈爱。

摘录下书中一些印象深刻的话语:

1. 我觉得解决(注:人生各种烦恼)的关键在于,在现实和自己的心情之间找到平衡点。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把人生过得值得,过得欢喜。

2. 当你面对「为了什么而工作」感到迷茫时,你就干脆而果断地告诉自己「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而已。

3. 不要把自我价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带着「为身边的人略尽绵力」的想法去工作,或许会更好。饮食足以温饱,有工作需要自己,其实这样的生活刚刚好。

4. 不要期待过多,对生活中的小事心存感激。

5. 不强求改变别人,不如把心力放在「自己如何才能快乐生活」。

6. 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只要是别人给予的东西,自己就应该感谢对方」。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和别人相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出现大的问题。

7. 总想着得失,那么就会觉得勉强自己,甚至产生心结。与其如此,还不如率性而为,跟随心的决定。

8. 人和人之间就是互相帮助的关系。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接受拜托的人,那你在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就会很少。

9. 大多数事情都会得到解决,人生只能笑着活下去。

10. 接连发生不顺的时候,也不要停下脚步,停下来就无法前进。

11. 如果总也不顺利,那么你就要意识到,「人生本来就是这样」。

12. 面对没有自信的事情,一定要真诚坦率。这对于获得平静的生活是很重要的事情。

13. 痛苦与伤心,其实也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人活着,肯定会经历苦难。

14. 家庭和睦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守护它,其他都会慢慢变好。

15. 育儿过程,就是让自己越发优秀的成长过程。养育孩子,也是成长。

16. 人生,只要能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

人间值得,只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地活下去,绝大多数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人生不要背上不必要的行囊,去做你愿意做的事,遵从内心而活,不求功名成就,只要能够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

第三本是是让人不再迷失的【被讨厌的勇气】豆瓣评分8.6

本书作者是两位,岸见一郎是一位哲学家,从1989年起就开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古贺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两人的不断碰撞之下有了这本佳作的诞生。

本书的结构设置十分精妙,一位被诸多烦恼所缠绕的的青年,听说有一位哲人,宣称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于是向哲人讨教。全书就是以迷茫烦恼的青年与阿德勒思想化身的哲人之间的对话不断展开,阐述阿德勒思想的精髓。

阿德勒本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三巨头」之一,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与精神分析疗法喜欢将人现在的心理问题归结于过去的「决定论」不同,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在人生中我们常常陷于对过去的悔恨,人际关系带来的竞争嫉妒,对未来目标的迷茫等种种束缚,而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本书读来非常愉悦,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点:

1.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2.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而是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3.课题分离,主动选择,不强求别人如何回应: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4.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5.阿德勒心理学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6.认真过好当下的刹那,以他者贡献为指南星: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祝大家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