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小慎微、按部就班的人常常感到失控感,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这类人通常会制定详细的计划和规则,并期望一切都能按照预期进行。然而,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当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他们严格的计划和模式被打破,就容易产生失控感。
他们对事情的发展往往有着较低的容错率,一旦出现偏差,就会觉得超出了自己的掌控范围。
过度关注细节和遵循既定的步骤,可能会导致他们视野相对狭窄,难以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从而更容易在面对意外时感到失控。
按部就班的行为模式可能使他们较少有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和心理准备,当意外来临,就会感到措手不及和失控。
若你遇事烦躁,情绪失控,总不快乐,不是智慧不够,而是心力不足。毕淑敏说:「很多人每天都和自己进行千万次对话,其中绝大多数话语,都是否定自己。」这样的人心力不足,心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支撑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谨小慎微,按部就班,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出一点差错。但有趣的是,这样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失控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遇事的第一反应,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定力如何?定力来源于你对未来的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会失控。「失控感」,简单来说,就是那种事情没有按照自己预期发展,感到无法掌控局面的焦虑感。这种感觉,就像是你精心策划了一场演出,当幕布拉开的那一刻,却发现舞台上的一切都乱了套。
我们为什么会失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可能是过于谨小慎微的人,往往会忽视变化的存在。他们习惯于按照既定的计划行事,一旦遇到计划之外的情况,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失控感」呢?首先,我们要学会接受变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其次,我们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学会灵活应对。就像打太极一样,顺势而为,以柔克刚。
生活中的「失控感」往往来自于我们的恐惧和抗拒。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变化,接受挑战,我们就会发现,「失控」其实是一种新的「掌控」。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种对「控制」的需求,但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都更需要这种控制感呢?对控制过于强烈的渴望会给人们造成什么影响吗?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它呢?
「控制」,究竟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拥有一定的掌控感,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控制意味着确定和安全感:当一个人觉得环境与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时,Ta便会感觉到未来对自己而言是可以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这种由控制带来的安全感,是人们对抗未知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之一。
控制有助于提升自尊感:除了在事情进展的当下,人们会对自己是否掌控局面有直接的感受之外,人们还会通过回顾过去来寻找自己曾经拥有掌控的情形。在这种「回溯的控制」中,我们往往体会到自己在当时的情境中是有实力的、能胜任的,从而感觉到自我价值被肯定。
当怀念过去时,若人们能以一种「自己经过努力,且成功克服困难」的拯救式的逻辑来讲述,就更能从怀旧中体会到力量感,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自尊感。而人在怀旧时的这种拯救式的讲述方式,事实上就是我们在回溯中寻找控制感的努力。
相反,失控则会给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到「失控」——即事情总是不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时,就会习得一种无助感,此后,他们就会陷入「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无奈与绝望之中。而这种习得性无助,被认为与人的抑郁与焦虑情绪、物质成瘾及进食障碍等心理困扰高度相关。
不仅如此,一些因素还决定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控制。甚至会表现出对自己、对他人过度强烈的控制欲,他们也常常因此被身边的人戏称为「控制狂」。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控制?
1. 过去的失控体验:在过去的经历中有过「失控」体验的人,更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拼命地寻找「控制」。
一方面,过去的失控经历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让这些人比任何人都需要一种安全感。他们很容易陷入再次失控的恐惧之中,因而他们会在之后的生活中付出更多努力来控制失控的发生。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在当下获得足够多的控制,「改写」过去的失控创伤的经历。
比如,那些童年成长在混乱的家庭环境中的人,他们曾经体会过风餐露宿或受虐待、忽视的痛苦,他们便更可能在成年后以「控制」来作为儿时混乱的代偿。尽管如今生活稳定,他们还是喜欢囤积生活用品以防万一;或者对自己要求过分严苛来避免受到他人批评;又或者试图控制身边人的一举一动来避免再次受忽视等。
又比如,那些经历过惊恐发作的人,为了避免自己再次出现胸闷、心悸、甚至濒死等彻底失控的感觉,他们往往会做好一系列「控制措施」——拒绝独自出门,随身携带药品,或在自己一有点心慌、头晕时,就立刻到医院就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控制反而可能使得他们容易由于过度焦虑和担心而再度惊恐发作。
在这些人看来,当下获得足够多的控制,就能帮助自己「避免」失控的再次发生。同时,掌控给他们带来的力量感,也让他们相信,如果人生能再来一次,自己会有能力和过去的不幸搏斗。
2. 自我价值的极度不稳定:还有一些人对控制感的渴求,源自于内心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
有一种说法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人总是试图去控制身边的人。换句话说,当自身无法给予自己安全感和积极的自我评价时,人们就会试图向外寻求「确定与肯定」,而这就需要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且害怕被抛弃的人,往往更想要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对另一半的控制。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控制对方的一举一动(减少和异性的来往等)来防止自己被抛弃;另一方面,也通过「控制」来获得一种对自己的肯定——肯定自己是足够好的、值得被爱的,所以对方才会愿意为己所控。
为此,他们甚至还会通过一些方式来检验对方,以证实自己对这段关系的绝对掌控权,肯定自己、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然而,向外寻求肯定可能是一种恶性循环。尽管,能够控制他人,会让这些人感到备受肯定,但同时也会加剧他们内心的「失控感」——自我价值完全取决于他人。而这就意味着,但凡对方有一点不受控制,就会让他们的安全感与积极的自我评价轰然崩塌。而对此的恐惧,又会让这些人更加迫切地想获得对他人更多的控制。
3. 完美主义或自恋型人格特质
完美主义的人对于完美的渴望与对缺憾的恐惧,就会让他们极度渴望控制。他们会觉得一旦自己缺少绝对的掌控力,事情的发展就很有可能会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或出现可怕的纰漏。
同时,完美主义的人还认为自己是否「完美」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身边的人是否足够「完美」的影响,因此,他们也总是会以同样苛刻的标准要求身边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完美主义的人也会严格要求另一半的原因,比如他们会要求对方像自己一样坚持健康饮食、做好身材管理等等。
另外,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也对控制有着过度的渴望。他们通常需要通过控制他人的言行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以维护极高的自我评价。在他们看来,在争论过程中说服对方,让对方与自己意见一致或按自己的方式行事,都是一种「胜利」,是对自己观点与能力的肯定。
4. 过多相信努力而忽视世事变迁的力量
人的很多特质与能力其实主要是受到先天与环境因素影响的,比如人格主要受到「精神胚胎」(50%)与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个人对自身人格的塑造。有意思的是,控制欲本身也是受到基因影响的。人对于「控制感的需要」有30%是由基因决定的。
然而,有些人总是更愿意(社会也更鼓励)相信自由意志与个人选择,低估甚至忽视了基因、社会文化与世事变迁的影响。这就会使得他们认为,「不管外在条件多恶劣,只要我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掌控了整个局面,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因此,这些人也更容易成为「控制狂」。
以上这些人对于控制的过度追求,有时候甚至会让「获得绝对控制」成为他们完成一件事情背后真正的目标,而这可能会吞噬人们的快乐。比如,有些人考研,相比起「考上理想院校」,「从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目标。于是,他们很快会发现,即使考研「成功」,自己也并不能感到快乐。
过度追求控制还会带来更多问题
1. 频繁陷入自我责备: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一件事情拥有越多的控制,同时也就意味着他认定自己对这件事情在越大程度上负有责任。那么,一旦事情的结果与Ta料想的有所不同,Ta就有越大的概率陷入自我责备之中
2. 更大的风险会失控:一个人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实际上是承认了「控制」对于Ta的人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这会让Ta对「失控」更为敏感,放大失控对自己可能的负面影响,并且更可能因为对后果的过度担忧而做出一些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
不仅如此,过度追求控制还会掩盖住一些真正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最终导致更大问题的爆发。
看到这里,相信你不难发现,尽管控制对于我们获得安全感与自尊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仍然需要对「自己对控制的追求」保持审慎的觉察和克制。
我们该如何觉察和克制对控制的过度追求?
首先,反思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对周遭的人事物是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警惕自己是否忽视了先天条件与环境的不可控因素,你需要去承认这世间确有很多事情并不总是为人所控。不过,这个过程并是让你获得一种消极的「听天由命」感,而是「尽人事」与「听天命」的平衡,而后者显然需要更多智慧。
接着,你需要试着去觉察「控制」是否正在给你带来困扰。人们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意识到这些困扰。请你想象自己正在攀爬一座高山,你行进的目标是山顶。每走一步都请想象那些让你感到失控的情形。
然后,试着问自己「这是我的问题吗?我害怕吗?有多害怕?」。如果你觉得所有或者绝大多数的失控都是因为自己,并且你对此感到十分害怕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控制」正在侵蚀着你的快乐,让你陷入自责和痛苦之中。
接下来,你需要:
1. 想象自己正在努力克服失控:这时候,你的目标是山顶,所以,你需要克服失控及对它的恐惧,继续向上攀爬。想象并记录下自己为此所付出的认知资源、情绪感受、时间及精力等。
2. 记录你的自由列表:现在,看着你所记录下来的为克服失控及恐惧所付出的「代价」。其实,这些就是你被「控制欲」所束缚的东西。这些代价就是你的「自由列表」,而刚才所攀爬的高山就是你心中对控制的渴望。
3. 提醒自己可能失去的「自由」:在之后的生活中,每当你发现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攀爬高山的状态中时,请你拿出这个自由列表,并提醒自己,「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可能会让我失去它们」。
最后想说的是,有些时候当我们面对失控,不应该是施加更多「控制」,而是学会「放弃抵抗」。失控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而我们也可能在这种失控中,找到自己「控制」背后真正的恐惧,并找到与之共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