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小慎微、按部就班的人往往更倾向于低频率、低幅度的波动,本质上是对未知风险的耐受水平较低。这就导致了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处于一种窄幅、缓慢、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但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表现出高度敏感。在环境总体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思想和行为方式会非常高效,但当环境处于变化时期时,这部分人就会由于行为模式与环境的不适配,产生「失控感」。
「失控感」其实就是现实与预期的差距过大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这是一种程度描述,而不是定性判断,每个人都会在环境的波动中感受到失控,但按部就班的人失控感更加强烈。
这种行为模式的成因往往源自性格、能力、经历等因素。
有些人天生谨慎,做事细致周到,不具备可行性的方案不会去执行,我们常会用「踏实」来描述这种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天性的人是靠谱的代表,因为他们的行为基准比较固定,所以我们大致可以预期他们对待某些事务的反应和执行结果。
但若是事件超出了「踏实」的人的行为基准,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效率降低,也就是对「失控」事件的应激反应过大。
能力也是如此,有些人喜欢在自己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做事,而另一些人喜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软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人做事方式,但在能力范围内做事的要求显然更加严格,也更容易形成思维和行为的惯性,从而加剧对行为范围的限定。
这就导致一旦事件「失控」,这部分人的应对办法不多,因为他们更倾向于把精力放在前置环节,即降低风险和减少问题,而不是当问题发生后再想办法解决。事件的复杂度越高,感到失控的概率越大。
另外就是个人经历的塑造。很多人性格独立自主,能力也强,但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天时地利,导致诸事不顺,被动造成了谨小慎微的行为方式。由于这种人在外部环境中获得的负面收益过多,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惊出一身冷汗,所以更容易感受到「失控」。
失控本身并不是贬义,只是针对不同的能力和经历所形成的风险承受程度。谨小慎微和按部就班的人由于行为基准波动幅度较窄,在长时间线上与环境的频率适配水平较低,所以更容易感受到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