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想学的东西太多,而自己能力有限,为此,你非常焦虑。
对这种困境,我有四个原则、八个方法,能让你「脱身「。
四个原则是: 由外向内、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填鸭式学习到从实践中学习。
具体而言:
一、由外向内
1、减少对热门自媒体的阅读
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公众号,可以有选择的关注几个。
每周读三五篇他们的科普文章,对完善科学常识、积累通识知识很有必要。
但是,绝大多数的自媒体文章,不值得一读。
一则,作者的知识储备有限,很多内容也是「现串儿」的--自己都没真正吃透;
二则,作者表述的内容,基本是百度百科水平,并没有完整、结构化的思考;
三则,也是最重要一点,过度关注它们给你一种错觉:
「别人年纪轻轻,怎么读过那么多书?」
「新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他们怎么就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呢?」
这个错觉,会进一步放大你「觉得自己知识不足、能力不够「的焦虑。
所以,取关非专业人士的公众号(哪怕是暂时的),减少他们对你敏感神经的刺激。
好比说,你中午订餐了,送餐小哥还得二十分钟才能送到。
正饿得难受,你却闻到隔壁大娘正用砂锅炖着酱牛肉,满楼道都是肉香味。
这时候,把窗户关紧一点儿。
这是在善待自己。
等你也吃饱喝足了,再去「嗅闻」她的厨艺,也不晚。
2、增强有效阅读的能力
减少外部的过度刺激,只是「治标「;
要「治本」,得想办法提高有效学习的能力。
对此,有两条建议:
1)学习有效阅读的技巧。
比如,选择对认知能力有挑战的书籍、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对材料做深度加工等。
具体招式,推荐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和【批判性思维工具】这两本书。
认真读两遍,把自己的「思维利刃「,磨得快一些,才好砍柴。
2)必须写笔记、写心得。
增加学习的输出,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见闻建立联结、缝合成知识的网,才有可能记得住、记得牢。
这些笔记和心得,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之前思维的痕迹,是思想进阶的梯子。
未来要使用时,也能调用--无论是大脑直接提取、翻翻笔记或搜索引擎(如果你是用电子版笔记)。
此外,大量笔记摆在眼前,多少能安抚一点儿我们的学习焦虑:
「也许我还不是这领域的顶级大咖,但是能写下这上百万字笔记,我也肯定不是小白了"。
二、由近到远
3、每周都有学习计划,每天适度学习
二十世纪以前,不识字的人,是没文化;
二十一世纪以后,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的人,才是没文化。
所以,不用担心之前的知识积累太少。
只要能从当下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频繁的信息更新,就算是踏上了认知提升的正轨。
相比之下,很多传统教育的受害者,高中、大学毕业之后,再也没有更新过知识和理念。
即使之前的知识、技能积累再多,他们也与新时代脱节了。
因此,关注当下,争取每周至少拿15个小时用来学习。
而每天就看实际情况:
假如精力旺盛、工作不忙,就多学一会儿;
如果周一到周五天天加班,那只能在周末「补课」了。
不要抱怨太累了,没时间!
把自己发呆、闲聊、刷X音、看娱乐节目的时间稍微压缩一点儿,就足够看二十页的书或听一堂视频课了。
4、用三到五年专精一门学科,其余学科则泛读、泛听。
建立学习习惯,是为了长期、至少在一个领域里,达到前 1 ‰ 的知识高度和技能水平。
中国是人口大国,随手指出一个冷门的领域,也得有上百万人幻想着能入行、混口饭吃。
当然, 光有「幻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学习、实际操练、勤于复盘,有些行业还需要较高的天赋。
要成为一个领域的前 1 ‰,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
以我的经验和观察: 在任何领域里,成功路上都不拥挤--犹犹豫豫凑个人数、心浮气躁赶个热闹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所以,三五年内,专精一门知识和技能,就足以成为该领域的达人。
至于其他感兴趣的学科、通识类的知识,就只能利用「三上」--车上、厕上、枕上--的时间,大体浏览一下专家号和「扫盲贴「即可。
当代,有声书、视频课、以及听课的软件多得很,自己洗脸、刷牙、穿衣服、梳头发、刮胡子、收拾房间、搞东搞西时,听一耳朵其他学科的通识课,也是好选择。
三、由具体到抽象
5、打造合理的知识体系,减少遇到新知识的恐慌
很多人看书、听课,基本上是「狗熊掰棒子「:忙碌一下午,出了玉米地,只剩下最后的两句话,还「拿在手里「。
书海无涯,人生有限。不要做低水平重复的事情。
长期读书,要有完善知识体系的意识。
同样是冷板凳坐了十年,读了三五百本书:
有的人,知识体系有机而丰满。哪怕遇到新作者、新观点,他稍微了解一下,也就猜出知道对方的思想渊源--万变不离其宗,他就是换了个「马甲「而已;
有的人,读书只贪数量多,某一个学派、某一个作者值不值得读的书,都一个劲儿地读。而始终没有梳理它们和其他学科、学派、历史流变、社会现实等有什么关系。
显然,前者遇到新说法,就淡定很多,新观点很少能冲击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
后者遇到没见过的书和观点,眼冒金星却不知从何谈起,只觉得不明觉厉、两腿发虚。
因此, 阅读者要有意识地打造符合自己生命追求的知识体系,最终要敢于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负责。
如果不知如何打造,可以看看学者、作家、行业大咖开的书单。
近几年,我见过最好的、协助阅读者打造知识体系的课,是何帆老师的【何帆读书俱乐部】。
他带领学员精读五十本原著,引用、介绍超过三百本经典好书。
6、提升焦虑管理能力,无论焦虑来自经济、社交,还是知识、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遭受知识焦虑、信息焦虑的冲击,很正常。
毕竟,相比天灾、饥荒、战乱带来的死亡焦虑、末世焦虑,知识焦虑还算是温和、可调节的体验。
但是,我们对知识、收入、教育、医疗、职业发展、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等等,无论哪一方面的问题,如果持续体验到过度焦虑,都不是好事。
轻则,干扰注意力、影响情绪感受;
重则,影响心脑血管系统,伤害身心健康。
所以, 在这个时代,把情绪调节、社交技能、自我关怀等等心理学知识,整合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很重要。
它们不只是作为头脑层面的知识,而是要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及时使用放松技能、增加自我接纳、建立共情友善的社交、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焦虑水平等等活动,这是从情感方面,釜底抽薪地带你走出焦虑。
具体推荐阅读:【适度焦虑的力量】【八周正念之旅】【焦虑情绪调节手册】等书籍。
不仅要读书,还要多具体练习。把增强焦虑管理能力,也整合到长期的生活系统之中。
四、由填鸭式学习到从实践中学习
7、重知识体系的掌握,少囤积零散信息
成体系的知识,才是值得我们下苦功夫的学习内容。
体系化的知识,让我们既了解前人的经验和结论,也给我们进一步提升和研究,提供了起点。
系统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时,「抓大放小「是很重要的原则。
对于非熟悉领域的知识,与其了解二十个有趣的段子、名人逸事,不如好好学懂一个原理、几个核心概念。
零散信息、坊间传闻是学不完的、对提升能力帮助也不大;
而基本原理、核心假说、思考模型,一旦掌握了,智识水平马上翻一番。
我们的学习目的,未必是成为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但至少要不被一般从业者忽悠。
所以,多看严肃读物,少看学术八卦、名人轶闻--除非你是脱口秀演员,要收集点学术资料,表演时装那个。
8、离开具体的学科,到真实世界学习。
之前说的几项,偏重书本学习,是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知识。
真实世界却不是这样--现实生活里,很多问题不分科、不分界,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除了编辑、老师、作家、记者、科研人员等「少数「职业,更多领域的优秀人才、民间高手,可能都不怎么读书。
这就需要我们和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常过过招、交交手、切磋切磋。
你会发现:有些能人很有智慧,也有问题解决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知识不是来自书本学习。
也许他们做了多年销售,善于观察人、理解人,社交能力很高;
也许他们山南海北四处奔波,总在面对新现象、新问题,因而见识广博,;
也许他们动手能力优越,看他人做个示范、请老师傅指点一下,自己就能领悟。
总之,真正会学习的人都是从生活中学习的高手。
而生活本身不可能「系统化、成体系」。尤其是赶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现象、新变化层出不穷的时代。
没有谁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能从自己的体验中学习、从自己的尝试错误中学习。
因此,只写阅读笔记、读书心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真实世界里去观察、体验、反思、总结。
这些亲历者的见闻、思考,也更值得记录下来。
能从生活中直接学习,而不借助图书--「二手材料「--学习他人总结好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会学习、能学习的「智识分子"。
相关阅读:
2022年8月12日 晚初稿 8月13日 下午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