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想学的东西太多,而自己能力有限,为此非常焦虑,该怎么办?

2020-09-08心灵

一、有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道理。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身体没有生理的疲劳,就不断行动,不管情绪如何。

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太简单了,像是废话,但我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发现未必。很多人遇到抗拒的事情,比如有论文要写,或者有什么工作任务要做,因为讨厌做,或者担心做不好,反正就是类似拖延症,你懂的。然后就迟迟不做,就是不行动, 这实际上是被情绪绊住了, 卡在无法开始的状态,

这事我觉得跟自恋有关系, 你把自己的行动看得太重要了,似乎出手就要有进展,就得有成果, 而实际上,任务的推进,经常由大量看起来没有什么作用的行动组成: 比如只是找参考资料, 比如只是整理手里现有的信息,

这些完全没有任何难度,仅仅是一堆琐碎,需要大量行动而已,我们太喜欢抽象的思考,把一大堆为了完成一个目标的行动,想成是在做一件事,而实际上,落实到具体中,你没法说哪个步骤是在做一件事,或者说,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是在做一件事。

以前看过一个似乎正能量的故事: 说什么三个工匠在建房子, 第一个说自己在砌墙, 第二个说自己在建房子, 第三个说自己在修建美丽的城市。 这故事本身没错,是要启发人们用一个更大的解释, 赋予自己所作事情更宏大,更重要的意义, 随之产生不一样的心情和动力, 但反过来,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害, 比如,你的目标只是砌墙, 很可能你一下午目标就完成了, 如果你的目标是要盖一栋房子, 很可能一个月过去还没完成, 如果你的目标是建设一座城市, 完蛋了,可能你一辈子都完不成。 这三种给人的压力也不同, 你的进度感也完全不同, 所以人必须灵活,不能一根筋,

你想想,过去玩游戏, 凡是好玩的游戏是不是都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你有预期,你知道接下来打怪会有奖励,二是奖励不确定,你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奖励,这两条缺一不可,如果没了预期,你马上没了动力,而且奖励不能确定,一旦是确定的奖励,你知道接下来,打的怪要么什么都不掉,一掉就是上次打到的,完了,你肯定不爱玩,并且说这游戏是哪个神经病做的, 多巴胺的分泌就依赖上面两点,有预期,奖励不确定。

而行动,生活中琐碎的行动,本身就容易产生不确定的奖励,为什么不确定,因为过去你经常拖延,所以真的顺利完成的任务并不足够多,哪怕你是收拾房间,对于常年不爱动的人,一个整洁的房间都是一件不经常体会的新奖励,仔细想,你会发现,生活中,因为懒得动,而没有体验过的奖励多了去了。

二、中国社科院做过一项调查: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有一半人会把事情拖到最后才做。

拖延就像是一种慢性毒药,会在悄无声息间侵蚀你的人生。

法国作家纪德有次谈到拖延时说:表面上是拖延时间,实际上是拖延生命。

往后时光,立即行动起来。

今日事,今日毕。

小事即刻做,大事提前做。

稻盛和夫在书中提到自己曾是一位完美主义者。

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写出优秀论文,他总会在动笔前苦思冥想。

导师见状告诉他:「等你想得十全十美再行动,答辩早就结束了。没有完美的论文,优秀的论文都是改出来的。」

听了导师的建议,稻盛和夫先粗略完成了论文,然后倾注大量时间修改,最后拿到了年级最高分。

Facebook公司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标语: 完成,胜过完美。

再完美的理念,没有行动只会变成空谈;再完美的想法,没有行动只会变成幻想。

凡事先干起来再说。

三、我刚毕业那会儿,在一家老牌车企上班。

同年入职的小龚时常提醒我:

「传统燃油车的份额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少,如果想保持竞争力,要么积累新能源相关的技能,要么发展一门副业。」

过去几年,我不断培养写作能力,终于在车企大规模裁员前,转行到新媒体领域。

前两天偶遇小龚,我一边感谢他当年的建议,一边忍不住好奇:

他对行业前景的预判这么精准,现在肯定也有不错的发展。

谁知不问还好,一问才知道他还在原来的公司原地踏步。

虽然没被裁掉,却遭遇降薪,每个月还要为房贷头疼。

仔细想想,小龚正是「高认知穷人」的缩影: 睡前设想各种可行的路,一觉醒来仍在走老路。

认知也许能帮我们看清方向,但要实现目标,靠的是行动力。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一生出版70余本专著,累计字数超千万,涉及数学、生物学、哲学等数十个领域。

当被问及如何做到如此高产时,他只回答了简短的一句话:「绝不拖延。」

56年的学术生涯中,柳比歇夫坚持一个原则:想到做什么,就立刻按下怀表计时的按钮。

嘀嗒转动的秒针,给他一种时间拼命流逝的紧迫感。

柳比歇夫在这种紧迫感的驱使下,不管事情结果如何,总是先将想法付诸行动。

而他最终也用丰硕的成果告诉世人:很多事先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只要行动起来,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作家李尚龙说:对一件事有基本的了解后就去做,别去等待所谓的完美时间,因为你永远等不到这样的时机。

很多事情,越拖只会越难,做了才有答案。

三流的认知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胜过一流的认知加三流的执行力。

四、历史上有俩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位是王阳明:他用一生践行了四个字,知行合一。

他也因此成为名垂千古的大师。

一位是赵括,他用几十万人的性命告诉我们一个血淋淋的道理:知道,和做到,是俩码事。

那么,什么是知行合一,我们又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说几点我生活中的感悟:

1,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才是对自己认知最佳的尊重,要是准备的时间长了,这个计划就搁浅了。

2,边干边完善,千万别等待,这世界太快了。我啊,当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慢慢我裆下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3,执行力不是讲出来的,是咱干着干着,事儿就干出来了。

很多问题,都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不要观望,先咬着牙干起来再说。很多人老是想,老是观望,优柔寡断是人生大忌,漂浮不定,只能自己祸害自己。

4,我们迷茫常常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往往是因为我们什么都没做。

迷茫是人生的常态,无论任何人都有迷茫的时候,区别在于有的人经常迷茫,有的人是偶尔迷茫。有的人迷茫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有的人迷茫是因为不知道做的对不对。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所谓的一错到底,在一个善于思考和执行的人身上几乎是不会发生的。

为了超越对手,可口可乐推出了新产品,结果消费者并不喜欢这味道,可口可乐迷茫了;

面对房地产的诱惑,史玉柱雄心壮志,也想进去分一杯羹,结果资金链断裂,史大爷也迷茫了。

再牛逼的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但他们一直在路上,试错是为了让以后出的错误更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出错,牛逼的人终归还是牛逼的人。

面对事业,我也迷茫:如何才能赚到钱,如何才能让跟着我干的人都赚到钱。但就算迷茫,我也不会坐在那里空想,一想一天,一想一年。或许我不能保证我现在做的是正确的,但我能保证我一直在做。所以就算出错也会有收获,这就够了。

很多人害怕换一条路也许会更糟糕,但人就是在各种机遇中成长起来的。

就算更糟糕,也没什么比一成不变更糟糕了

机会压根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任何事情都要先干起来再说,边干边找机会,边干边创造,边干边修正,边干边完善,只要大方向对,也许最初看起来没希望的事儿,也能开花结果。

有点儿野心的人,是边做梦,边行动,让梦想照进现实。

人生也许不需要太多等待,有些事儿,想好了就甩开膀子干,也许就算最后失败了,心里也没那么多遗憾...

我是 @也无风雨也无晴 ,见过社会百态,走过弯路,遇过良机,受过挫折,十年奋斗,小有成就,愿和大家一起交流。

喜研究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累计为3000+人解答过人际、职场等难题。私人号:j709527,添加即送【人性天书72卷】、【职场升迁秘籍】等。

有的文章太露骨发布不了,有缘刷到就点个赞吧。悟透社会潜规则,提前三百年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