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第一个娱乐新闻,竟然不是各家抢头花,而是非常复杂且沉重的,赵露思的病情。
她的长文里公布自己作为抑郁症患者,多次出现了严重的躯体性症状:
而根据最新发的康复训练视频和照片,可以看到赵露思患病后努力学走路的样子,她费劲的挪着小步子,像小婴儿或者老年痴呆的患者一样,无法把控平衡,摇摇晃晃学走路,腿不听使唤时,还用手扶着。但手脚其实都不受控制,她在合照的时候想拍出好看的照片,手却不受控制摆出了奇怪的形状,而且不仅身形暴瘦成这样,好友用筷子吃饭,赵露思只能用勺子,因为手不灵便,她只能很别扭的握着,甚至连吞咽都变得困难。
抑郁症真的躯体化症状真的那么严重吗?
抑郁症,的确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
人的生理和精神本就是一体两面的共生体,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情绪本身就受到激素的作用影响,不同的激素水平变化可以影响大脑的功能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间接影响情绪状态,例如,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时,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烦躁、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问题,因此,当我们情绪出现不对劲的时候,可能也预示着我们的内分泌系统出现了问题,尤其是掌控一切的大脑皮层出现了异样,而这种异样又会蔓延开影响我们身体器官的方方面面。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悲伤情绪和对生活失去兴趣。这种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心情,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身体健康。
抑郁症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特别严重,这段时间叫做发作期。在这个阶段,患者会感到非常难过、无力、思维迟缓,甚至可能出现身体上的不适。
这叫做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且非常多样,可以涉及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举例来说:
而且,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并不少见,根据一项在西班牙1150名就诊于初级卫生保健部门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的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93%患者有至少一项与抑郁相关的躯体化症状,而45%患者有4~9项躯体症状。一项在东亚多国(包括中国)精神科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也发现,躯体化症状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临床主诉,半数以上的患者都具有躯体化症状。
抑郁症导致的躯体化症状,一般情况下是心因性的,很多器官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通常不能通过病理检查直接发现其成因,而且会造成一个恶性循坏,身体的慢性疼痛本身也会促进人的抑郁。
对于一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会有其他更加严重的表现,比如强烈的自杀念头或者尝试自杀。这是因为抑郁症让他们感到极度绝望,看不到任何希望或出路。
自杀是抑郁症最令人担忧的后果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 每10万人中就有大约10.7人会选择自杀;而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这个比例要高出许多倍——几乎是普通人群的十倍左右! 这意味着超过五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最终可能会选择通过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此外,还有一部分抑郁症患者虽然没有成功实施自杀行为,但他们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即「自杀意念」),并且这些想法往往伴随着实际行动的风险。因此,当一个人表达出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向时,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信号,需要立即给予关注和支持。
那么话说回来,哪些因素人群容易患抑郁症呢?
抑郁症可能影响不同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人格特征、社会环境、躯体因素、精神活性物质及药物使用情况的人群。
具体来说,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可能与激素水平、心理社会应激以及应对模式的差异有关。 女性患者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渴求理解的欲望会更甚,这可能会导致其抑郁症状加重、自杀行为风险增加。此外,女性重度抑郁症患者雌激素分泌紊乱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情绪和认知障碍风险增加,这种生理变化可能促使自杀意念的形成并加剧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的女性患者相较于男性患者,其患病率显著更高,并且女性的自杀率比男性高出25%。
有一项对中部地区城市女性居民的调查显示,合肥市女性居民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4.8%,这与同期研究结果相似。例如,两项新冠疫情流行期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湖北省和香港地区的女性居民抑郁症状患病率分别为29.9%和38.4%。
总体上我国女性居民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 具体来说,未婚、受教育程度高、手机使用习惯、自觉工作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差是女性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运动、阅读和社会支持获得情况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对患抑郁症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社会支持获得情况(100.0%)、自评睡眠状况(88.8%)、自觉工作压力(72.4%)、自评健康状况(59.0%)、婚姻状况(41.8%)、手机使用情况(38.5%)、运动习惯(35.9%)、受教育程度(30.9%)和阅读习惯(26.7%)。
不过,具体分析来看,从正态化重要性出发,手机使用习惯和运动习惯其实相差无几,可能是因为现代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情况,但细究下来,还是有一些差异: 每日使用手机时间超2小时的女性居民患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
在手机使用习惯方面,女性在社交媒体等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是最多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抑郁,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响。根据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的因果模型,过度依赖网络交流会增加人们在现实交流中的紧张感与负担,长此以往容易触发抑郁情绪。
此外,每周运动或阅读次数越多的女性居民患抑郁症状的风险越低。这可能是由于适当的运动促进了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而单胺类递质功能的提高能有效预防抑郁症状的出现。
总之,多运动多读书,少刷社交软件,多找具体的社会支持(容易获得他人称赞而非比较/批评的生活环境等)都能获得一定的保护力量,免受抑郁。
新的一年,希望所有人都能快快乐乐的,远离病痛!
参考文献:
[1]孟捷,孙剑涛,严静,等.合肥市女性居民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4,41(06):72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