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通常有两种装船方式,一种是滚装,一种是装箱式。
滚装式,一台台人工开上船,以前通常只有45w以上的豪华车有这个待遇。
装箱式就是几辆车塞一个集装箱。集装箱该咋摆咋摆。
装箱式有个缺点,就是集装箱内部需要做很多固定点。这个会一定程度上损害车体结构寿命。(因为钓集装箱不可能完全平行。)(还有就是集装箱有概率变形。)
滚装船在过去只有豪车和高价值货品会使用这玩意。价格一直比较正常。
后来比亚迪开始给廉价车辆大量使用滚装船运输。滚装船的价格直接干到天上了。(现在滚装一般1000立方米起,以前可是50立方米的散货都接哦。)
在过去我国不能自己造滚装船的时候。
我国向日本购买的滚装船,每载重吨造价为1917美元,而同一时期同吨位的全集装箱船,每载重吨为807美元,标准的多用途船只有585-610美元。
换句话说滚装船天生就比较贵。
同时还有舱容利用率低的问题,滚装船装运商品时,可以把商品装在拖车上随车运输,虽然其装卸效率极高,但由于不能堆装,舱内只能装一层,故大大降低了舱容利用率,其载重率只能利用30%-40%,进一步抬高了滚装的价格。
比亚迪这个品牌我之前对他的映像一直不是很好,因为它在一些安全标准上会采用和特斯拉一样的标准,导致我之前骂过迪子好几期。不过后来迪子改了。映像稍微修复了一点,但是谈不上好。
直到有一天副手和我讲今年滚装费叒贵了150万。要不要考虑一下集装。如果考虑集装的话无外乎是质量下降一点,但是损坏的部分靠运费能省出来。最后考虑到口碑问题,还是选择滚装。
我卖的东西哪怕有质量问题也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很多车企为了省钱,它是真的会选择集装。哪怕可能危机生命,但是在钱面前算什么?
在我眼里大多数车企都是以上这种货色。所以多少沾点鄙夷。
然后这个时候发现比亚迪,10万的车还滚装,这赚个锤子钱啊。最终虽然运费每年要多掏了。但是不由得高看了迪子一眼。
一次性批一万立方米的话,一立方46块左右。迪子的宋15立方米(紧凑型),7万的比亚迪宋单单滚装费就要750。这还是比较近的距离。
如果是中国到西欧这种,滚装一立方就要90-100块钱了。
丰田在被电车压迫的降价之前,平均利润是2000美刀。大多数车企没这个水平的利润。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车企都不选择给低端车型使用滚装技术的原因。
比如说丰田假设要给7万的车上用滚装式运输,那丰田就没有利润了。
像我见过的大多数同行,只有一立方米价值大于3-4万的商品,会考虑滚装。比亚迪这种让一立方米价值4000的商品滚装的企业我只能说头一个见。
这个是好感度上升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听闻有国内企业要支持国产滚装船,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又是那个国企败家子在画大饼,因为滚装船的技术门槛实际上挺高的。容易存在设计缺陷。
第一批支持国产船的就是小白鼠。
过一段结果揭晓,是比亚迪。
当时滚装船年租的日租金是十二万-15万美金,看具体型号。也就是一天一百万人民币租金。
但是相比之下滚装船如果自己买,对于企业资金压力太大了。而且可能闲置。
几乎所有国内的企业都不会自己买船,因为非常冤大头。(买船的钱拿去炒深圳顶级豪宅,收益比买船高很多。)
第二阶段好感度增加到临界线,转变为迪粉。
第三阶段是看了u8那个视频,光速爬坡登顶。
我自己有做过矿车类的设计,矿车和u8都是高功率车,这类玩意有个技术难点就是扭矩的问题。
发动机扭矩和功率的关系公式是:功率是扭矩和转速的乘积,功率越大,转速和扭矩越大。
而电机超过一定转速会掉效率,所以只能堆高扭矩。
要么上双变速箱,减轻扭矩问题。要么它单变速就得有很大的扭矩。
然而迪子它都要。直接多电机分摊每个电机的负载,在统一集中功率。
逐渐泰迪化jpg。
说真的比亚迪的公关营销是真的水平不行,这个四电机要咋吹都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