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总说得挺实在,SU7大火的核心就两个, 一个是小米这一次教科书级别的营销策划;另一个是SU7所选择的保时捷轿跑的设计风格契合了小米所瞄准的目标用户群 。
一些人老是去证明SU7和保时捷不像,这个真的没什么意义,像本质上是一个中性词,好不好看疗效。
我记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华为MatePad Pro 12.6发布的时候,华为引入了Dock栏设计,熟悉平板的朋友一看就知道那是iOS的特色之一。
在这台平板发布之前的媒体沟通会上,有人问了李小龙这个问题。李小龙说了个我印象深刻的观点:如果一个东西被证明是好东西,且你可以用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用?为什么非要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
保时捷所引领的跑车风轿车,以及对驾驶感的追求,这本身就是年轻人所喜欢的,选择类似的路线,这显然是很适合小米当下的。
小米造车三年,他们现阶段里,目前行业大火的智能驾驶,小米显然落后了。智能座舱玩儿不出花儿。和比亚迪或者吉利们拼性价比也没啥意义。
这个时候,小米的策略应该是什么?
当然是瞄准小米最核心的用户群,针对他们的喜好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小米的客户群、小米的营销风格 、小米的资源优势,都集中在这一块,这个产品选择同时契合了小米典型客户群需求和小米的营销优势点,然后一炮而红。
SU7最大的缺点是空间问题,显然不适合家用。
但,还是那句话,产品的缺点是相较于目标用户而言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缺点,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优点。
超跑风格的设计牺牲了内部空间,对于家用是缺点,但同时这个风格契合了小年轻的审美取消和日常需求,对于非家用来说,是优点。
智界S7是另一个方向的选择,华为的自动驾驶、主动安全体系,以及大空间,这显然更适合家用。华为本身的核心用户也集中在年龄偏大,偏成熟,偏家用需求的。
稳定、舒适、轻松和便捷,这是另一个维度的追求。
所以华为压缩车头,座舱前延,做可以兼顾工作台的副驾平台,做全面的储物空间设计,以座舱利用率为第一设计诉求。
同时,因为纯电车本身的架构优势,S7同时兼顾了潮流和时尚特点,只是相较于SU7的跑车理念导向,华为选择的是科技智能化导向。这是品牌风格的差异。
S7本质上也适合年轻人,尤其是有结婚生子计划的年轻人。
汽车不是手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台车开五年以上,甚至是十年,这才是常态。在未婚单身状态,大家不在乎后排。但一旦娶妻生子,后排就会成为核心点。
S7的设计选择显然更具有实用性,能够更长生命周期的适应性。
以及,ADS2.0加持下,智界S7在L4落地之前,在智驾和智能驾驶上都不会落伍。
对于追求实用性的用户,这个产品思路显然是更适合的。
S7卖得不算好,我觉得根本问题还是华为现在引入多品牌合作的鸿蒙智行所面临的问题。品牌的统一性怎么去解决,用户认知怎么去塑造。
这个依然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以及,华为和奇瑞的合作本身就需要一个磨合过程,S7的量产被延迟了差不多四个月,这里的生产和交付磨合,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塑造,这显然影响了S7的销量。
但显然,汽车是一个百年工业,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什么。
华为和赛力斯合作,到问界M7大爆发,也经历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
余总的这个评价本身没什么褒贬。小米在外观上的针对性选择,包括更年轻化和多元化的车身色彩和轮毂,这是优势。余总也承认。
但同时,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包括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余总有足够的自信说华为就是最好的,因为事实也确实如此。
余总有足够的底气说这个话。
鸿蒙智行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基本的路线已经确定了,再往后就是不断的调整和磨合,未来大爆发也是必然的。
而对于小米来说,第一炮非常漂亮,产品定位精准,营销堪称教科书,这最值得所有的国内新老势力去认真复盘和学习。
但同时,小米需要补课的点很多,品控导致怎么去保障、智驾怎么去追赶,SU7之后的产品怎么去规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