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群人都在狂欢,没有人理性分析。一句话总结, 如果真是单电机580kW ,并且舆论上获得成功,那么接下来一年,你将看到所有车企都出现各种600kW左右单电机,但是我只想说一句xxxx。单电机单纯搞600kW完全没有开发难度,真正有难度的是lucid那样 高功率密度 的电机。
这是我的专业, 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根据GBT18488规定,电机型号里的TZ是永磁同步,YS是异步鼠笼,230和210这个东西,是电机的外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580kW电机的外径是210mm。目前市面上主流电机的外径,都是210mm+10mm的油冷通道。
先讲一下电机的功率,其实就是峰值的电流乘以电压。有的回答底下讲,比亚迪都上1200V了,电机都1200V了,这个是不正确的,1200V指的是碳化硅模块的电压规格级别,市面上目前400V逆变器用的都是750V级别的IGBT/SIC,800V电机用的就是1200V级别的碳化硅模块,这个来自电池的母线电压最大可以去到900V,已经是极限了。我们就按照800V去计算,如果是580kW的电机,那么实际电机的峰值电流要去到730A,那么单独的模块规格肯定也是920A以上的
这个规格的模块比亚迪是有的,市面上博世,芯能也有的,自己单管搞应该都是可以的,但是之前都没人要这个级别的啊,谁家单电机搞这么大电流。从逆变器角度,因为电压等级没变,提升电流的话单管多并联几个就能实现大电流,并不算外星科技。之前没做的原因就是没人用,谁家好人用这么大的单电机,不如好好优化 400A模块的效率。
回到电机本体,搞800V,900A的电机设计有难度么?没有难度,举个例子,对于电机而言,如果外径不变,物理尺寸220mm,电磁外径210mm情况下,想从易三方的240kW电机变成单电机480kW,怎么搞最快?那就是直接增加电机长度。从之前150mm有效长度的转子,变成300mm的转子,电磁方案都不需要变,定子的绕组需要改一下并联支路数,从两并变四并就好了,冷却上由于直接double长度,电密还是一样,没有任何区别,没难度。随便瞎搞搞就如下图
对于减速器要上强度,单电机估计就有10000Nm的轮边扭矩了,减速器肯定得重新设计。这块我不了解,我不多评价。
从技术角度,做580kW单电机根本不是难事,有人问了,为什么只有比亚迪先做出来了,别人没做,我只能说,没人有这个大病,大部分主机厂都认为,300kW左右功率等级足够应对B级车这个领域了,我支持动力平权,但是没有哪个日常环节消费者用的上,这个是产品定位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我们讲技术,是讲如何提升功率密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不是单纯做一个傻大傻大的电机告诉别人,我这个功率高,我技术才牛。电机做不做580kW,不是技术问题,是产品定位问题,他在汉上面,连轮胎都不够你扭矩打滑的,我做过仿真,按照1000Nm估算,如果他轮胎不换,加速必抬头,不抬头就得限扭,按照我简单标定,实际加速你和400kW电机比也几乎一样的。到他给你这个580kW和400甚至300kW电机你用起来都没有任何区别的时候,那这东西就是纯营销了。这是汽车,不是飞机, 加速和操控都是要依靠轮胎, 而民用车,不下赛道,3吨以下单独两轮子的已经完全用不到这么大扭矩或者说功率了,你抓不住,这不是技术先进,是纯噱头。你不是纯标榜赛道的车你也不配合悬架的改动,更没有大轮胎,抓不住!用不上!
单电机580kW,能做但是没用,纯营销噱头。总有人说,你看,为什么别人做不出来,比亚迪先做出来了,我只想说,不是不能,是没人这么做。这就好比,大家都用筷子,有的做轻量化碳纤维筷子降低重量轻便(功率密度大),有的把筷子的接触面优化能一口气夹起来更多(提升电机效率),有的用四根筷子吃饭,吃饭速度更快甚至同时夹俩菜(轮边电机),现在这个呢,则把筷子长度做大了,做的很长很长,实际吃饭还是用前面那段(摩擦力极限),没有任何区别。
我再讲一遍,提升功率密度,或者提升效率,或者降低成本,都是电机工程化上面的进步,比亚迪做的端部焊接很漂亮工艺很好,值得学习,但是,580kW电机不算。而且这些东西除了工艺进步,更多都要依靠材料学的进步了,我始终认为,我们这个行业,很透明,没什么太大难度,永磁同步电机不算什么难东西,很难出现能工程化的新的电机形式;轴向磁通,磁性齿轮双转子电机这些都很新,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验证如何工程化。
单纯卷高功率电机,和卷最高转速一样,都是业内毒瘤,没啥用,真没啥用,纯纯没有啥营销的点了。
综上,如果这都能行,我高低说一句迪子营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