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车企都已公布的4月销量数据中,都特别突出了其中新能源车型的占比。而在一派喜气的市场上,仅有一家车企的新能源车型销量数据「实现」了同比、环比、累计同比均为负增长,它就是广汽埃安。
今年4月,广汽埃安的全球销量为28113辆,作为广汽旗下的新能源品牌,2.8万辆的成绩超过了长城、赛力斯、理想,这似乎并不糟糕,但与埃安自己相比却同比减少了31.45%、环比减少13.58%、1-4月累计销量同比减少14.29%,这样看起来,情况显然不尽乐观。
2020年11月,广汽新能源正式更名广汽埃安新能源,成为独立运营品牌,不到一年时间,埃安就顺利起势,凭借「网约神车」AION Y的上市,一举达成单月销量连续7个月破万的优异成绩。
事实上,从21年7月至今,埃安品牌的终端销量只有一个月没有过万,批发销量也仅有三个月没过万,月销量的峰值更是达到了5.2万台,这样的成绩对于由AION Y和AION S两款车型构成90%以上的埃安来说堪称惊人,哪怕是同样主销两款车型的特斯拉也不是每个月都能达到的。
众所周知,埃安品牌的顺利发展和AION Y这款产品分不开关系,起初知名度并不高的AION S也被顺势带火。
21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AION Y正式上市,补贴后的官方指导价为10.46万至14.86万元,作为一款紧凑型纯电SUV,10万出头的起售价在当时可以说比今年7.98万的秦PLUS更震撼。
当年,尚未屠榜的22款宋Pro DM-i起售价14.08万元、21款宋PLUS EV起售价18.68万元,哪怕是21款的「神车小六」——哈弗H6的六挡丐中丐版本售价也达到了9.8万元,而拥有至少70kW电机、至少55.5kWh电池和超过400km NEDC纯电续航的AION Y却只要10.46万元就能拿下,遑论它还拥有标志性的后排纯平地面+超大乘坐空间,一夕之间成为了新的性价比之神。
广汽的大本营——珠三角地区,AION Y在街上相当常见,这是因为AION Y相当重要的销量都来自于网约车。AION Y相当宽裕的后排和SUV的高度,天生就对后排上下车十分便利,与价位相近的传统轿车出租车相比,乘坐体验明显提高;AION Y宽裕的后排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部分后备厢空间,对于打车的用户来说,能够容纳大包小包的后排空间省略了去后备厢放置、拿取行李的步骤,甚至更为方便,但是对家庭用户来说,容积和车身尺寸不算匹配的后备厢显得有些不足,和行李同乘也会影响家庭出行的体验。
AION Y,或者说整个埃安品牌,是成也网约车,败也网约车。
23年5月开始,广东东莞、广东深圳、浙江温州、山东济南、四川遂宁等地相继发布网约车市场饱和预警,适逢疫情后经济恢复期,许多被企业「优化」的员工为了谋生,只能选择网约车,而当这个水池里涌进了太多的「鱼」,大家就都开始缺氧,新入场的选手减少,相对应的购车需求也会降低,与网约车几乎挂钩的AION Y受影响自然十分明显。
埃安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后期的宣传上总是注意与网约车脱钩,也早早开始打造高端品牌昊铂Hyper,只是成果平平。
22年9月,昊铂品牌和首款车型昊铂SSR正式亮相,贴着 「1224Ps马力」、「零百1.9s」、「国产百万超跑」、「车身100%碳纤维覆盖」等标签的昊铂SSR确实引起了一番关注和讨论,但却没能成功转化出多少销量,归根到底是没有硬实力,与之相反的是售价和昊铂SRR顶配版本一样的仰望U9,不仅宣传到位、比亚迪品牌力加成,更是搭载了易四方、云辇-X两大核心技术,哪怕是不懂车的人看到能原地起跳的仰望U9也会留下印象,而昊铂SSR除了电机马力和碳纤维就已乏善可陈,似乎只是在堆料。
昊铂旗下的第二、三款车型分别是中大型纯电轿车昊铂GT和中大型纯电SUV昊铂HT,但除了让人联想到Model S和Model X外,就没有什么记忆点了。
昊铂品牌失利的关键,和埃安的成功一样,都在于产品力,埃安的产品意外切中了网约车市场对价格低、空间大、续航长车型的需求,而昊铂的产品既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又没有实力过硬的技术,自然难以成功。
与其他车企相比,广汽旗下的自主品牌并不算多,2010年成立将传祺独立为品牌,2020年将埃安独立为品牌,昊铂则是埃安旗下子品牌,此前都是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一众合资品牌,以及由广汽与蔚来的合资公司更改而来的合创汽车。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多次表示对打造自主品牌的坚持,但他同样清楚合资品牌维系了广汽销量的脸面。自主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合资品牌赚取的利润输血,经营合资品牌的经验也成为了广汽建设自主品牌的教材。
新能源转型来临时,不仅合资品牌慢了一拍,自主品牌也不是每个都能走在风口前,对于广汽来说,新能源品牌上没有多少可以学习的经验,埃安在一开始能够出奇制胜,但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如今反而面临着转型不顺、高端失利的局面,比当初更为紧迫。(文/顾明琪 编辑/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