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多个车企接连爆雷、庞大广汇暴雷退市、超4000家4S店退网…只是车市大洗牌的前奏?丨车企年度观察

2025-01-11汽车

作者 | 拉面安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临近年底的车市,接连发生了好几起值得从业者反复揣摩的事情。

一件是发生在「顶流」保时捷身上的一系列动态。从团队人员优化,到更换核心高层,另外还有推「性价比更高的Taycan」,更关键是官方承认会「在未来两年内逐步淘汰并优化网络到100家左右经销商」,这些动作都是为了2026年重启「进击模式」,重新夺回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第二件是发生在比亚迪大魔王身上的。比亚迪下发了一封邮件,邮件中要求「供应商降价10%」,被业内解决为「为2025年的车市价格战蓄力」,信中提到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迎来重大机遇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进入大决战、淘汰赛」说法更是在车市中激起千层浪。

第三就是蔚来李斌又面向全体员工发了封内部信,信中除了坦诚蔚来目前的困境之外,还指出「两三年后只有少数优秀企业能生存下来」,并告诉员工「接下来700多天的表现将决定蔚来的未来」,字里行间均是警钟的意味。

无论是燃油车时代的顶流、还是新能源时代的王者、亦或是乘「新能源」之势崛起又被后来者追上的创业者,大家对「卷到白热化地步」的车市似乎都情绪复杂,又自信又胆怯,压力山大却又奋往直前,因为都想在这个乱象频出的红海里站稳脚跟。

而他们的「生死存亡」战役,其实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的战斗。

一、「两新」之下:新能源狂飙,燃油车被碾压

极度内卷之下,2024年的国内车市,呈一派欣欣向荣之貌。

聚焦到背后原因,「两新(报废更新、以旧换新)」政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4月,商务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7月25日,7部门再次发文推进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翻倍,已发补贴可补齐差额。

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这一年里全国多地均出台了地方性的「以旧换新」政策,很多车企也推出了自己的厂商置换补贴政策…各种补贴刺激下,持币观望的居民们进行了汽车增换购。

这种情况下,2024年车市整体销量实现了向上增长,就连许久不见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也在今年回归,且旺季势头延续到了现在。

但在繁荣表象下,一个变化和一个事实不可忽视。

其中一个变化是指,车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地位或在2025年迎来彻底反转。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2024年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销量2134.1万辆,同比增长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突破1千万大关,达到了1013.2万辆,同比增长43%;

但与此同时,燃油车份额却被进一步挤压。

除了零售销量占比变化外,观察车市发展锚点最好的方式,便是看新车销售渗透率变化。

回看今年年初,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抛出自己的观点,说「单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一定会迈过50%大关」,当时遭到了车市中绝大部分人的质疑甚至是抨击,但事实却是他一语中的:自7月份开始,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连续5个月超50%。

这表明,当下车市真正来到了「油电更迭」的关键阶段,且进入了阶段性的僵持状态。

按照这种趋势, 2024年新能源汽车虽然很难反超常规燃油车,但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小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且很可能新能源车会在2025年彻底反超燃油车。

这种变化与多重原因有关。

首先是政策的倾斜性。

乘联会在全国乘用车市场回顾时,认为「补贴政策尤其是推动入门级纯电动车与狭义插混市场强势增长,进一步夯实新能源渗透率的扩张基础」。

以国家报废更新补贴为例,该政策的标准实施过程中,对新能源乘用车的补贴标准高于燃油车,前者是「补2万元」,而后者则是「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补1.5万元」,加之各地对以旧换新政策的新能源车补贴普遍比燃油车要多3000元左右,因此绝大部分报废更新和部分以旧换新用户选择了购买新能源车。

目前来看,2025年该政策对车市的影响将会继续延续。

11月21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二级调研员宋英杰在2024汽车金融产业峰会上透露,商务部正在提前谋划汽车以旧换新的持续政策,稳定市场预期。据宋英杰透露,截至目前,全国汽车报废更新的申请量和全国汽车置换更新的申请量均突破200万份,累计超400万份,日均补贴申请量持续保持在高位。

其次就是合资品牌的新能源布局失利和燃油车销量的持续下滑。

关于合资品牌的新能源布局失利不用过多赘述,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当下国内的新能源车基本可以说是自主品牌的天下。同样来自乘联会数据,11月国内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73%;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3%;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

合资品牌燃油车销量的持续下滑,也是事实。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国内常规燃油车零售1,066.3万辆,同比下降15%。

汽车服务世界统计了16家合资车企2024年的销量成绩,发现截至11月底,这些合资车企的销量均呈「负增长」趋势。

其中,上汽通用别克、东风标致和北京现代下滑幅度最大,超过30%,而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和东风雪铁龙下滑幅度也不小,超过了20%。

这样的成绩,还是合资车企普遍大幅降价、以利润换销量得来的。

这种情况下,2024年的车市上下游企业,悲喜自然是相通不了一点。

二、被「降本风暴」裹挟的配件厂商

「4.499万就可以提朗逸」、「特斯拉尾款立减1万」、「腾势D9最低首付9万」……临近年尾,在一片喜气洋洋的「降」价声中,「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新闻依旧突出重围,成功搅动了车市舆情。

11月26日晚间,一封主题为【2025年比亚迪乘用车降本要求】的邮件在市场流传,内容显示,比亚迪要求供应商所供货产品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关于降价理由,比亚迪在这封邮件中判断称:2025年新能源汽车迎来重大机遇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进入大决战、淘汰赛。「为增强公司乘用车竞争力,我们需要整个供应链共同努力、持续降本。」

比亚迪此举也被解读为「为2025年的车市价格战蓄力」。

随着事件发酵,比亚迪方面出面回应「与供应商年度议价」是行业惯例,但事情仍在持续发酵,核心原因还是因为在车市大洗牌及价格战影响下,车企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天平开始摇摆。

根据市场反馈,除比亚迪之外,还有上汽大通等车企也向供应商提出了降本10%目标,且在过去的2023和2024年里,部分车企一年内甚至不止一次向汽车供应链企业提出「降本」需求;一些车企还会通过「延后付款账期」、「用金融产品结算货款」等方式,将自己的价格战压力转嫁给供应链企业。

在这之前,车市虽早有「议价」、「延后账期」等惯例,却绝非此等频次。

这种变化与最近两年车企开始追求极致的「降本增效」策略有关。

众所周知,主攻新能源赛道的车企大多处于亏损状态,比亚迪、特斯拉是其中少有实现盈利的车企,而这两家是车市公认的「极致降本」典范。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公开表示:「会通过规模化、高度垂直一体化等方式,挖掘一切可能的成本空间」;随着年底这封信的披露,说明接下来车企会继续将价格战的战火烧到供应商身上;这封降本沟通邮件的发出,说明比亚迪还在严格执行「降低配件采购成本」策略。

而这样的市场变化,也让供应链企业对车市价格战感同身受的同时,对经营上的难题头痛不已。

2024年4月,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厂商博世的高层就曾表示,车企要降价,压力就直接传导到我们身上,「这一整年就在谈降价的问题,大家都很痛苦。现在大多数客户跟我们谈,要求都是降价 20%,那我们就关门了,不做可能结果比降 20% 还要好」。

华域汽车也在年报里提醒投资者,零部件供应链的成本和韧性受到更大挑战。

一个成熟的供应链企业,成本的降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且成本的压缩空间本就有限,高频甚至是断崖式的降价,在汽配供应链企业身上很难发生,要么影响生产安排、要么影响现金流储备,无论哪一种,对汽配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对配件厂家而言,眼前还有件头等大事:新的一年,还能怎么配合(车企)降价。

三、「反转」的车企格局

聚焦到车企端,「反转」或许是最贴切的形容词。

2024年的车企阵营,至少发生了两种反转。

第一种反转,自主品牌加速崛起,合资车企「生死劫」来临。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 2024年的新车销售中,自主品牌累计份额60%,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8.5个百分点,取得明显增量,且比亚迪、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汽车等传统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升明显。

但合资品牌的失意却在继续蔓延。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光速崛起,合资车企在国内车市的发展已是溃不成军。

2023年以前,韩系、法系等非主流合资品牌陆续退出;但到了2023年,二线合资品牌开始大面积销量崩盘,多个合资车企接连破产或退市,而一线主流合资品牌也开始正式直面压力。

到了今年,主流合资品牌也撑不住了:以广汽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系品牌以及大众、奔宝奥为核心的德系品牌的价格、销量和盈利也开始崩了,尤其是BBA为核心阵营的豪车品牌的失意,可谓是击垮了合资品牌最后的安全防线。

短短5年时间,合资品牌在国内的新车市场份额已经从2019年的60%降到了现在的40%左右。巅峰时期,国内汽车市场份额超80%都是合资车。

第二种反转,发生在新老造车新势力身上,标志就是华为、小米光速超车,老牌新势力「天雷」骤降。

不夸张的说,2024年的车市热搜词条,至少一半是「华为小米」给的。

小米汽车入市第一年,发布的第一款车不到一年就进入了「年销10万」俱乐部,这在整个造车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成绩;华为虽然「不造车」,但已经凭借「鸿蒙智行」介入多个传统车企或造车新势力车企的发展当中,华为四界在2024年里,也是频频登上车市热议榜。

产业出清阶段,有新人入局,自然会有旧人面临被淘汰。

2024年11月,蔚来李斌在给内部信中写道:「接下来两三年是整个行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牌桌上,基本上能往下走,如果不能上去,基本上就没有机会,说生死攸关不为过。」

话音刚落没多久,另一家资本靠山雄厚的造车新势力车企「极越」就突然宣布多部门原地解散,引发车界轩然大波。

而在年初,高合汽车在2月18日也就是复工第一天召开了内部大会,宣布即日起停工停产6个月;4月30日,高合申请破产原因重整,在这之后,关于高合的消息便是各种似是而非的「接盘」消息,但一直没有定论。

极越爆雷后,高合汽车项目工程总监杨悦卿以过来人的身份,连续两天在直播中「劝极越员工尽快离职,建议极越车主尽快出售车辆」。

此外还有哪吒汽车。在前三季度销量数据还算不错的情况下,哪吒却在10月突然陷入了「发不出工资」、「大规模裁员」等负面纠纷中,随着高层大换血、创始人走到台前、拉来国资救场,哪吒汽车似乎还有一线生机,但「大幅的新车销量下滑」以及「母公司1.7亿股权再被冻结」等迹象却表明,哪吒汽车想要活下去,还有很多坎要过。

四、超4000家4S店退网背后,这次必须「二选一」?

最近这段时间,「超4000家4S店退网」频频出现在行业视野中,相关解读中除了关于4S店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传统主机与4S店关系出现隔阂等之外,大家更关注是无疑是协会提到的「绝大部分4S店改卖新能源车」这件事。

关注的原因除了生存压力大之外,更关键的一点是,这是否释放出了一个信号:4S店以后想要生存,必须要「二选一」了吗?

回首2024年,以下三类动态一旦出现,这个想法几乎都会出现在从业者的脑海里。

首先是上市4S集团的盈利集体崩塌。

10家上市4S店经销商集团半年报显示,10家4S经销商集团,除中升控股、世纪联合控股这2家经销商呈现「营收稍有增加、利润大幅下降」的态势之外,其余8家在营收和净利方面双双出现下滑,且下滑程度较大。

其中,有5家4S经销商净利跌幅超100%,「跳水式下滑」具象化。

此外,中国汽车行业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汽车经销商发展报告】也佐证了这一事实。根据报告,百强经销商去年整体销量达到了707万辆,同比增长4.8%。但在「价格战」冲击下,销量的增长并未带来营收规模的扩大,2023年百强经销商总体营收为1.93万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

除了这些数据之外,百强4S集团在财报中提到「关店、卖店、降薪」降本增效方式,也引发了同行的担心和反复考量。

其次是4S集团的接连爆雷。

从年中开始,多家上榜百强、甚至是上市企业的经销商集团都曝出了不小问题。

根据汽车服务世界的不完全统计,以年初广东永奥集团 「旗下80多家4S店关门结业」为起点,今年至少有8家全国或区域影响力4S集团爆了雷。这些4S集团爆雷后,仅少部分危机短暂性解除,其他都是留下了一地鸡毛。

其中,影响最大、后续也将持续受到关注的,显然就是广汇退市后的现状,以及中升集团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结果。

第三,4S店对传统燃油车主机厂的信心开始丧失。

经销商满意度调研是一个观察视角。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2024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研结果显示,2024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对主机厂满意度下降,主要表现为新车价格严重倒挂,市场价格混乱、厂家政策缺乏延续性,搭售和压库等时有发生,致使经销商经营压力加大,大量经销商亏损或在亏损边缘。

而「厂家制定的销售目标过高」、「返利政策复杂多变」、「给经销商的支持力度不足」等更是满意度下降的核心原因。

典型的「冲突」事件又是另一个视角。

一起是今年5月的保时捷经销商逼宫总部、要求降价的事情。部分中国保时捷经销商用「停止提车」表达抗议,同时向保时捷德国总部投诉,要求更换中国相关高管并给予补贴。风波最终也如经销商所愿以保时捷中国「换帅」告一段落,但双方的矛盾并未真正得到缓解。

另一起发生在年底。全国最大4S店集团中升前脚发布公告,宣布拿下约40家「华为智选车店」,全面拥抱新能源;后脚奥迪就在内部聊天中,对旗下两家「顶流」奥迪4S店转投华为问界网络一事明确态度,大意是「这两家店未经品牌方同意转投华为,只能执行经销商协议的约定,予以退网」,其中一家就是中升集团旗下的。奥迪同时规劝其他经销商:新品牌能让你盈利多久?

对此,4S店虽深有感触,但在传统车企利润全面腰斩的当下,经销商群体的艰难岁月,已经不是靠忆往昔峥嵘就能粉饰的了。

商业的本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经销商的核心诉求首先是盈利,然后才是其他。

最后,也是最能激起大家从众心理的,便是影响力4S集团的集中倒戈。

因 「卖豪车+卖服务」而被视为4S转型代表的中升集团,被行业高度认可,但还是因为「卖新车亏钱」依旧不被资本市场看好,被多个国际评级机构相继下调了展望评级,突然就成了「继庞大、广汇」之后,第三家卷入「或将暴雷跑路倒闭」风波的头部经销商集团。

在这之后,中升承认了「拿下华为智选车授权,全面拥抱新能源」一事,在资本市场和业内都获得了高度关注和认可,危机也得以解除。

对于4S店从业者来说,中升「风向标」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中升的「首批40家AITO门店在春节前开始营业」,那么中升几乎算彻底切入了华为系品牌营销渠道网络,到时候,「左手售后、右手新能源」的中升,无疑会真正成为4S店转型风向标。

届时,其他4S从业者转身投入新能源的决心,会进一步坚定,为了活命,刻不容缓。

五、 2025年车市「大决战」提前打响?

梳理完了车市上下游在价格战影响的核心变化,再来看看2025年的车市走向。

已经有多名车企掌门人预测,2025年车市竞争更激烈。

比亚迪的网传邮件显然是其中之一,其「大决战」「淘汰赛」一经发出,就引发了车市观察者的大范围讨论。

除此之外,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也表示,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资格赛,已到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两三年后,只有少数优秀企业能生存下来。

除了势头一往无前的比亚迪、小米和华为以及销量表现稳稳当当的品牌外,余下的绝大部分企业,均要接受不同维度的压力测试。

首当其冲就是资本的退缩。

年底的「极越爆雷」就是一个明显信号,盈利能力不足的车企,要更慎重的用钱了。

其次就是车企的战略调整。

过去几年,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发展入口,传统车企布局新能源时,几乎都实施过多品牌战略,试图通过「赛马机制」在市场上更快站稳脚跟。

而今,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持续突破,所有车企都站在了新的转折点: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缓解「内耗」问题,准备迎接「赛马机制」的下半场挑战。

吉利是主要代表。自9月1日公布【台州宣言】后,吉利就先后宣布了「几何正式并入银河」、「整合雷达汽车」、「极氪与领克合并」的消息,而最近爆雷的「极越」,也是因为吉利作为两大股东之一,面对长期债台高筑且重要性开始降低的极越,选择了「撤退」。

值得注意的是,在极越汽车爆雷后,有业内人士预计,明年也就是2025年,将会有更多新能源车企死于资金链断裂。

第三就是传统车企、尤其是合资车企的「反击战」开始了。

临近年底,保时捷举办了媒体沟通会,会上保时捷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潘励驰宣布2026重启「进击模式」,旨在重新夺回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并官宣「将在未来两年内逐步淘汰并优化网络到100家左右经销商」,而且会对余下4S店会进行升级,并推广数字化零售及服务系统。

此外,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本田、悦达起亚等合资车企也在车型的价格和智能化水平方面动作频频,不仅上市了多款新车,上汽大众率先推行的「一口价」卖车策略也很快被其他合资车企跟进。

此外,主流合资品牌「报团取暖」,对车市格局也会有巨大影响。

就在12月23日上午,外媒传出重磅消息,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今天将举行董事会会议,并宣布开始进行业务整合谈判,随后还将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据悉,日产汽车的联盟伙伴三菱汽车,预计也将出席会议。

为了在决赛圈站稳脚跟,2025年车市的天,显然又要再变一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