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盡管貿易團體、經濟學家強烈反對,美國貿易代表處9月13日仍執意釋出對華加征301關稅最終決定,相關措施於當地時間9月27日生效。美國商務部9月23日提議,禁止美國道路上的聯網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使用中國開發的軟件和硬件;美國「政客」新聞網披露,美國計劃「拉攏」歐盟在9月底推動一項所謂「加強海底電纜網絡安全」的計劃,試圖將中國供應商排除在專案之外……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陳鳳英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對華加征301關稅為例,民主黨政府此時宣布對華加征關稅最終決定,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拉選票。中企對此應著眼長遠理性應對。
加征關稅無助於解決中美貿易問題
據美國貿易代表處釋出的公告,自9月27日起,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的關稅稅率從25%上調至100%,太陽能電池的關稅稅率從25%上調至50%,電動汽車電池、關鍵礦產、鋼鐵、鋁、口罩和岸邊貨櫃起重機的關稅稅率則從0%到7.5%不等上調至25%。另包括半導體芯片在內的其他產品的關稅上調也將在未來兩年內生效。
許多美國經濟學家、貿易團體警告此舉無助於解決中美兩國貿易問題,反而將進一步損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美國貿易代表處承認,在征詢公眾意見期間,收到1100多條意見,其中有不少反對聲音,多數意見反對對華加征關稅或申請擴大關稅豁免範圍。
所謂「301關稅」是指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改革法】第301節所展開的相關調查而出台的關稅舉措。該法案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處及總統應申訴或自行決定就外國政府所謂「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貿易做法進行調查並采取制裁措施。如今,這一法案實際上已淪為美國濫用立法、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和武器化的「工具」。2017年至2018年,杜林普政府啟動對華301調查,並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懲罰性關稅。拜登政府上台後基本上沿襲這一做法。
美媒報道稱,在此次加征關稅最終決定正式公布前,美國電動汽車、電力器材等多個行業的制造商都透過公共咨詢機制表達了不滿,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處降低、推遲或取消對華大幅加征關稅,並尋求擴大豁免範圍,認為加征關稅會擾亂全球貿易秩序,提高成本並損害企業和消費者利益、減少就業,還將削弱企業有利競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月13日報道稱,「一項又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幾乎承擔了杜林普政府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全部成本。
對於拜登政府此時執意對華加征「301關稅」,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分析稱,拜登政府希望借此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副總統哈裏斯的競選造勢,以爭取更多「搖擺州」選民的支持。然而,這反而讓共和黨抓住了攻擊民主黨的契機。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傑森·史密斯嘲諷說,他為拜登感到「自豪」,因為「模仿就是最高形式的奉承」,拜登要求對華加征「301關稅」表明「民主黨對共和黨強硬貿易政策的支持」。
警惕美國經濟政策負面外溢效應
濫用「國家安全」概念、瞄準中國制造業,是美國近期投擲系列政策的共性。「美國的根本目的在於遏制中國制造業發展。」在陳鳳英看來,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關稅的背後,是中美汽車產業的博弈。美國是傳統汽車業強國,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多次存取中國的美國第二大汽車制造商福特公司行政總裁吉姆·法利也承認,中國企業在電動汽車競賽中已經大幅領先。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頻頻針對中國汽車產業采取行動。除了將中國電動汽車納入「301關稅」之外,今年2月,美國政府還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宣布重點調查中國聯網汽車帶來的所謂「網絡風險」,有意禁止在美銷售的汽車使用中國相關系統和硬件,這一舉措在9月23日由美國商務部正式對外提議,擬議禁令還禁止中國車企在美國境內測試其自動駕駛汽車。
美國商務部稱,針對中國智能聯網汽車軟件、硬件的禁令將分別於2027車型年、2030車型年生效,對於沒有車型年的汽車,禁令將於2029年1月1日生效。對該提案的30天公眾意見征詢期於9月23日開始。白宮方面稱,計劃在下任總統上任,即2025年1月20日前敲定最終規則。
在陳鳳英看來,美方此舉最值得警惕的地方在於,其對華經濟打壓政策可能會產生負面外溢效應。今年6月和8月,歐盟、加拿大等相繼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這被認為與美國鼓動有很大關系。9月24日,加拿大聯邦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姬絲蒂婭·弗裏蘭宣稱,加方考慮效仿美國,禁止在電動汽車中使用來自中國或俄羅斯的相關軟硬件,以應對所謂的「產能過剩」和「安全威脅」。
類似的打壓戲碼也正圍繞中國海纜企業上演。美國被曝計劃在本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推動簽署一份所謂「紐約聯合聲明」,宣稱聲明簽署國在建設海底電纜網絡時應選擇盟國的承包商。歐盟尚在討論是否加入這一聲明。
美國「政客」新聞網報道稱,這份聲明的說辭顯然針對的是中國科技企業,與西方國家過去幾年試圖將中國公司踢出5G基礎設施專案的行徑相呼應。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9月24日回應說,海纜是典型的國際民用基礎設施,事關全球網絡互聯互通和各國民眾切身福祉。美方將海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嚴重破壞正常的國際市場規則,威脅全球數據互聯互通和網絡安全,剝奪了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海纜產業和自主選擇海纜供應商的權利。
更多中企將目光投向東盟
面對美國執意揮舞對華經濟打壓大棒的行為,陳鳳英表示,中企應保持理性,有條不紊地進行應對。短期來看,在美國、歐盟部份成員國抱團打壓的背景下,中企可考慮適度轉移部份投資到其他國家,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為中企創造更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放眼長遠,中企最重要的是要堅定信心、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要做好必要的風險備案。
「鞏固好規模龐大的亞洲市場,(對中企)非常重要。」陳鳳英分析說。
9月24日,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開幕。作為促進中國與東盟貿易投資的重要平台,5天時間裏,超3000家企業將在一系列活動中「攜手」繼續做大雙方經貿「蛋糕」。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與東盟國家雙邊貿易從2004年的8763.8億元增至2023年的6.41萬億元,年均增長11%,較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幅多3個百分點。中國連續15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東盟連續4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值得關註的是,越來越多聚焦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新三樣」領域的中企已將目光投向東盟市場。9月25日,在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投資合作圓桌會上,東盟各國投促機構代表和來自廣西、北京、廣東、重慶、四川、雲南等地的50多家有意向「出海」的企業圍繞「中國-東盟可持續新興產業發展與合作」主題展開對話。中國商務部亞洲司司長王立平表示,中國和東盟將挖掘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體量大、產業帶動性強的合作專案,促進各方人員、物資、資金和資訊的高效流動,激發產業合作新動力。
印度尼西亞智庫亞洲創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表示,中國和東盟互利共贏的合作已成為南南合作的典範。雙方合作穩步推進,成果不斷湧現,這得益於雙方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強,雙方都是經濟全球化的支持者,都是維護和平的正義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