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更像是一個 思想實驗 。
由於缺乏定向描述,所以這個問題能夠從多個角度來進行闡述。例如:
但是無論哪種問題,設定都指向了一件事情: 我們在自己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思想實驗往往都是極端抉擇,但是各位如果看到這個提問的時候內心還有沖突,這就說明:在 對孩子獨立生命個體的尊重 與父母陪伴孩子成長之間還存在矛盾。
對於這種矛盾其實不必焦慮,這種矛盾確實在整個家庭教育過程中以及孩子成長程中持續長期的存在的。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
正是由於這個矛盾,才會有如此多的家庭教育問題: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都是這個提問(思想實驗)所暗含的矛盾嗎?
既然是思想實驗,我們不妨重新設定一下條件,把10個月改為18年,把胎兒改為孩子: 假如我們人類只有18年的壽命,自己的後代成熟後,我們將會結束生命周期。我們該如何度過和孩子共處的18年?
我們應該如何度過這18年呢?十分抱歉我這裏沒有「標準答案」,但相信每一個父母內心都有一個對於自己和孩子最完美的答案。
我們再做一個思想實驗: 假如你能或很久,但是你的孩子必須從一出生就離開你,當你發現你懷孕後,你是結束掉胎兒的生命還是把它生下來?
思想實驗之所以稱為思想實驗,是因為它是極端條件的設定,並沒有標準答案。對於上面這個問題我也同樣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猜測在這種條件設定下,胎兒的存活率要比題主的提問情景下存活率高。
而事實上,兩個思想實驗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我們的存在與否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並沒有任何影響。但二者的存活率可能會有所差別 。
為什麽會這樣?還是回歸到我們最開始說的矛盾:我們有這樣一種思維慣性,就是習慣否定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習慣看做孩子是依賴於我們存在而存在的附屬品。
正式由於這種矛盾(或者說我們的思維慣性),才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眾多的矛盾,才使得我們內心產生了如此多的焦慮,才有了許多孩子的「反叛」。
我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借助這個思想實驗(這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認真思考一下, 如何決定肚子裏的胎兒命運,因為它可能是任何一個孩子的命運。
備註 :其實思想實驗還能延伸很多,例如,你現在有權決定一個陌生人的選擇,她只有10個月的生命了,而且這個女人懷孕了,你如何決定這個女人肚子的胎兒的生活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