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綠色制造助力實作「雙碳」目標

2024-01-25新聞
作者:李繼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常紀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綠色低碳發展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素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全面推行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建造。當前,中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歷史階段,傳統產業所占比重仍然較高,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制造業是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大力發展綠色制造,不僅對緩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實作制造業高質素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入實施綠色制造,革新傳統設計、制造技術和生產方式,提升綠色低碳技術、產品、裝備、服務的創新能力和供給能力,為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綠色制造是一種低耗、高效的現代化制造模式。從縱向看,這是在保證產品功能、質素且成本可行的前提下,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和要求貫穿於產品設計、制造、物流、使用、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以制造模式的深度變革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從而實作環境影響及碳排放最小化。從橫向看,綠色制造涉及各行各業,既要對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造紙、印染等傳統制造業進行綠色化改造,也需要在資訊通訊、生物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大力推進。
近年來,中國積極適應和引領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潮流,有關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和綠色產品等的評價標準陸續出台,綠色制造體系正初步形成。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底,國家層面共建立綠色工廠3616家、綠色工業園區267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03家,累計推廣綠色產品近3萬個,綠色工廠能耗水平整體優於能效標桿水平,綠色工業園區平均固廢處置利用率超過95%。綠色制造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顯現。
推進綠色制造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堵點和難點。大部份綠色制造評價標準都是在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以前制定的,對推進企業降碳的約束力度不足,支持企業開展碳管理和降碳的制度安排還不完善。與此同時,一些國際貿易措施和綠色供應鏈相關的規制給國內制造業企業帶來了一定壓力,綠色制造的政策規範對企業的指導作用還有待加強。需采取務實舉措切實推進綠色制造,使生產要素向綠色產業、低碳經濟集聚集中,盡早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弓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效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推進綠色制造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標準規範、政策制度、人才技術、基礎設施等要素的支撐保障。
在標準規範方面,要完善包括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和綠色產品在內的綠色制造評價標準體系,重點補充或強化企業碳排放核算與碳減排管理的相關要求,盡快制定各行業、各類產品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核算的規範和通用標準。
在政策制度方面,由於當前綠色制造產品的價格普遍高於同等效能的傳統產品,仍需實施價格補貼、稅收優惠及金融支持等舉措,同時更好發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作用,引導下遊消費者使用高品質的綠色產品,鼓勵企業生產綠色產品,持續投入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動形成綠色產品供需良好態勢。
在人才技術方面,要發揮人才培養對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創新「雙碳」科技和人才培養體系,特別是加強有利於數碼化綠色化協同的人才培養。要充分利用數碼技術促進傳統制造業實作材料、工藝及流程創新,助力綠色轉型。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統籌兼顧。當前綠色制造的發展更多傾向於對園區級綠電供應、智能配電網、能源梯級利用和廢棄物資源迴圈利用等基礎設施的支持,未來碳排放統計監測與核算、綠氫供應、二氧化碳捕集等也將成為重要的低碳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要補齊短板並適度超前布局,幫助制造業企業實作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綠色轉型。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加強工業園區的新型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綠色發展環境。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