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在守正創新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4-01-25新聞
原標題:在守正創新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做到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更好地守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刻把握「守正」與「創新」之間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以守正為本、創新為要,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傳承與創新發展。
做到「不變」與「變」的辯證統一。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為創新立本、立根,是「不變」。只有在守正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保證不偏離方向,才能真正實作根深葉茂、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脈」,反映著中華文明獨特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守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價值理念,挖掘其所蘊含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保護和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及有效傳播,使其不斷發揚光大,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實文化根基。創新是守正的手段和路徑,推動求新、求進,是「變」。只有在創新中守正,才不會故步自封,才能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文化是時代的產物,文化的生成與發展必然會受到時空條件的影響,打上時代的烙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當代中國煥發出時代光彩,必須進行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積極尋求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與連線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同時吸收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和魅力,使其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現實需要,服務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時代使命。
做到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守正是揚棄傳承、以古鑒今。文化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和承繼性,沒有繼承,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守正並不是簡單僵化地沿襲過去,而是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堅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原初價值和本源意義的基礎上,使其更加契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守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基因,從中汲取推動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科學理念和辯證思維,提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精神標識與話語表達,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成果和智慧結晶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積極作用,使其成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創新是砥礪發展、開辟新境。創新要有方向,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文化創新既不能厚今薄古,也不能以古非今,而是要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樣態。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當代審思,使其透過創造性轉化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竭源泉。新時代新征程,要透過聚焦人民期盼、借助科技賦能,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明的時代價值與強大生命力,推動產出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的文化精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魂、塑形、賦能。
做到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守正是堅守原則、堅持真理。守正就是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真理性認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要在不偏離正確方向、把握中國客觀實際和時代發展要求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整理,科學闡發其內涵和特質,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並傳承下去,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演進提供深層指引。創新是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創新的特質是「說新話」「幹新事」,在認識和實踐中不斷尋求突破。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勇於求變、求新、求進,敢於摸索、探索、求索,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載體和傳播渠道,更好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相符合。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向和使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相互成就,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磅礴的精神力量,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和有利的文化條件。
(李鈺 原欣,作者分別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