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雪球和一個L9用戶+特斯拉股東討論。
他的觀點:「覺得T是科技公司,其他家就是個車廠,不要給太高的估值」,「Tesla就是手機端的Apple,目前沒有挑戰者,未來也沒有挑戰者。Apple和Tesla不是單純的領導者,而是規則制定者,其他人只能用盡全力模仿,才能接近他們,每當接近,他們又會推出跨越式的進展,後面的人只能疲於奔命。想要打敗Apple肯定不能透過手機,而是革命性的智能終端。」
當然,他這句話全是bug,我和他battle了一下:
「A是套用和生態的規則制定者沒問題,T制定了什麽?軟件?智駕?座艙互動?而且光是L9座艙互動應該也完爆T了。
其實T在品牌上更像大餅,它是第一個占據人們對電車的認知的,但實際可能因為其他原因而淘汰,比如技朮和產業的進步,你 很難說電車的終極形態就是現在T這樣的 。要是把品牌蓋住,T同檔真的只有駕駛體驗獨一檔的強(也不確定這個優勢能不能保持到明年),但其他體驗都是非常落後,不論是3還是X,這是經常坐T會有的感受,T的智能全靠油車襯托,如果說哪裏是 短期內無法追趕,那就是上車的大模型,無論T自研還是用gpt的API,都一定會比國內的強 。」
他說:「自動駕駛和一體壓鑄,T設計了很多新的制造工藝,還在推進自動化工廠。而Apple領先的一大部份也是在於他的制造工藝和標準,每年投入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資金遠遠領先於其他人,只是C端客戶看不見而已,這些只有行業內的才能看見。」
但又是bug:「tesla制造工藝領先認可,他家工廠最牛逼這沒得說,不過一體壓鑄這個大家都有了吧?都趕上來了。而自動駕駛一言難盡,純視覺成了的話確實牛逼,還能移到人形機械人上面用,但落地的效果持保留意見,就目前北美那種路段也太簡單了。國內各家也不跟純視覺,有冗余的系統更容易讓人信任,而且都達到未來法例的L3的話,99.99%和99.8%的安全性區別是幾乎無差異的,所以T不算有制定什麽,別家也不是采購他家的,頂多在成本上便宜兩千?僅從輔助駕駛的體驗來講,我朋友的model3也一次差點出事,他也不信純視覺。Tesla的智能程度只是全靠油車襯托」
至此,他已經無法把apple和tesla扯在一起了。
對啊,制定了什麽標準和規則呢?蘋果很顯然是整個軟件生態和開發者生態在用戶體驗斷檔安卓的領先,用戶有黏性,上一台iphone下一台大概率也是iphone,有蘋果其他器材也會引流iphone,環環協同,而tesla(目前)電車除了生產效率,哪些地方做到這個黏性?為什麽車主下一台車也會選tesla?
以後講的都是人形機械人的故事了,然而沒個五六年應該不會大量兌現的,有關註車圈就知道特斯拉電車的故事早就不好講了,只是全球化的效率仍然斷檔領先,但拉長期看很多看多特斯拉的觀點都站不住腳。但不妨礙信的人多啊,敘事、共識,這玩的一套套帀圈話朮,華爾街大佬們講的空中樓閣理論、【故事與估值】,xx的共識也是共識,不缺不信的人,只缺不敢講的人,金融世界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