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未來四年,警惕民進黨進一步壓制促統聲音

2024-01-25新聞
本報記者 邢曉婧
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落幕,在藍白未能合作的情況下,綠營賴清德在選舉格局中「漁翁得利」,以40%的得票率勉強勝出。台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執行秘書、勞動人權協會總幹事王武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從這一結果可看出,對於民進黨的「台獨」路線以及其施政弊案,當前台灣民意不支持也不認可。
環球時報:據您在島內近距離觀察,此次賴清德為何能夠勝選?
王武郎:在選戰過程中,藍營一直把和平反戰及嚴查民進黨弊案作為競選基調。綠營則以炒作「大陸介選」為策略,一方面發動司法機構,在全島大力偵查兩岸交流團組,制造「恐中」氛圍,近乎一種綠色恐怖;另一方面又打出所謂的「民主自由牌」,以加大鞏固綠營基本盤。在此選戰壓力下,柯文哲順勢抹紅藍營「侯康配」,更加讓綠營獲利。
這次大選民進黨雖然勝選,但也成為不具大多數民眾支持的執政黨。民進黨在立法機構獲得的席次為51席,少於國民黨的52席;而柯文哲率領的民眾黨在區域席次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憑政黨票擁有不分區「立委」8席,在「三黨不過半」情況下,成為日後台灣島內政局發展中朝野政黨角力、各項政策法案、預算利益交換的關鍵少數。
環球時報:您認為未來4年裏,島內社會會因賴清德勝選而發生什麽變化?
王武郎:賴清德勝選後,不僅兩岸關系面臨挑戰,存在於島內社會中的各種問題也將持續被暴露出來:如防衛預算的增擴造成財政支出失衡、勞保健保等社會保險債務深刻化等。經濟方面,還有像台積電單一產業化等問題。此外,大陸對台貿易方面,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不論早收專案還是整個協定的停止,都會帶來貿易壓力。這些對於賴清德來說都會導致施政危機,而要轉移問題和危機的方法,他還是打出所謂的「抗中拒統牌」。這對於他來說很方便,一方面促使台灣進一步做戰爭準備,增加軍購、強化軍事基地、擴大軍事動員等;另一方面透過修改「反滲透法」、立「代理人法」,加強所謂「認知作戰」等,這將在台灣社會形成新的戒嚴體制,以壓制民間反對聲音,特別是針對民間要求兩岸和平統一的統派力量。
未來4年,面對大陸「促統反獨」的壓力,面對台灣社會要求公平進步發展、對更好生活的呼聲,面對島內外局勢和政黨鬥爭的復雜、混亂、失序,賴清德將如何從弱勢地位轉為有效領導,並且圍繞著下一次大選的經營來施政,將成為他以及民進黨當局的思考重點。這將令他強化依附與美日歐間軍政經的合作關系,靈活操作「反中」策略,爭取擴大綠營支持者和同盟者,進一步排除「反獨」勢力、壓制促統聲音,這將會是「台獨分離主義」者的策略思路。
環球時報:賴清德勝選對兩岸關系有何影響?
王武郎: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勝選,對長年推動「反獨」促統工作的大陸而言是一嚴峻挑戰,但從當前形勢來看,卻也是值得把握的客觀因素。因為賴清德勝選當夜即稱依現行「憲政體制」,維持現狀,如此一來,可讓兩岸融合發展爭取時間,另外也可讓大陸的各項促統政策將根據形勢出台。
「台獨」分離主義者上台,反而暴露出「台獨」行不通,逼使民進黨當局從「一中一台」的分離主義路線進一步調整為對抗路線。然而,這裏有美國外力介入的痕跡,日前「美在台協會」公開曲解聯合國2758號決議,這是一個跡象。今後仍需警惕「台獨」勢力進一步挑戰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原則。
我們必須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獨」分離主義路線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逆潮流的,註定終將失敗。可以說,賴清德勝選表明,台灣社會正處於危機之中,卻又一時難以解決。我們相信,台灣加速尋找出路的過程也必將是加快兩岸早日實作和平統一的行程,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誌、強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