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四川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引發熱議

2024-01-25新聞
「把堅持高質素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深入實施‘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推動全省經濟更好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王曉暉在四川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大會上的講話,引起了廣大省政協委員的熱議。
經過半天的廣泛討論,在1月22日召開的四川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多名省政協委員站上發言台,端出了一道道「硬菜」。
「企業數量少、規模小,領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缺乏、產業鏈不完善、產學研合作程度不夠……」省政協委員徐科對四川在引領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還存在的多個明顯短板直言不諱。他認為,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四川應盡快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徐科建議,應充分發揮四川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建設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智能農業示範園區,推動智能農業發展。發揮傳統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推動制造企業升級為智能工廠。依托電子資訊工業基地,發展人工智能芯片、傳感器、自動駕駛等關鍵行業的研發和生產。發揮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發展以成都為中心的文創產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新的內容和形式,提升旅遊體驗。
「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兩業融合’,能夠有效解決當前我省產業發展所面臨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新興市場占有率不高、競爭力急需提升等困難和問題。」李亞蓮委員開門見山,針對引導制造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升級,她建議,應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解決方案、個人化客製等作為重點發展模式,引導制造企業向產業鏈上下遊拓展延伸服務環節,提供系統性、整合性或客製性的解決方案,或聚焦某個領域的增值性服務,開發細分市場套用場景,創造服務型制造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同時,充分發揮產業園區集約化發展優勢,推動各園區、特色產業小鎮等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調整發展戰略、創新營運模式,培育建立具有鮮明「兩業融合」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省域強。不少委員也把目光聚焦到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上。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廖倫誌委員圍繞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規劃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園、特色產業小鎮;高水平建設一批糧經園區、創業創新園區、休閑康養小鎮;分區域遴選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生態農場;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區為單元,統籌打造一批集迴圈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生產、休閑、加工、生活、服務功能完善的田園綜合體,實作城鄉融合可持續發展。他還建議,積極引導經營主體在鄉村發展倉儲物流、設施租賃、市場行銷、資訊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采取「農資+服務」「農機+服務」「科技+服務」等方式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當前,我省縣域經濟整體已呈‘雁陣’發展格局,但相比全國先進省市的百強縣,經濟總量偏小、分布不均衡、帶動作用不明顯等短板較為明顯。」許小君委員代表民革四川省委會呼籲,以百強縣為牽引,形成「頭雁」振翅、「兩翼」進階、「群雁」齊追的縣域經濟發展「雁陣」新格局。
民革四川省委會提出,瞄準千億大關,透過進一步向百強縣下放經濟和社會行政審批許可權、實施縣域百億主導產業培育行動、打造西部地區縣域創新高地等舉措,強力推動現有百強縣提質增速上規模。深化百強縣培育行動,圍繞產業發展、創新驅動、平台載體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在資金、用能等方面「一縣一策」傾斜支持,加快百強縣沖刺擴容。以百強縣為中心,推動區域毗鄰、資源相似、產業同構的縣域加強協作,形成產業鏈條上下貫通、產業集群相互融合的產業發展聯合體;立足資源稟賦,加強百強縣與不相毗鄰縣域之間的協同發展,促進跨地域經濟發展,實作五區共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