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上海在走向衰落嗎?

2016-08-06新聞

上海首先第一產業算是金融,金融企業都不好過,現在賺的錢不倒賠進去處理風險就不錯了,證券海通交銀境外去年都是虧損40億港幣以上的,處理安信和民生應該也是各掏了40億

出了政策對再保險航運保險企業出錢補貼,我一直覺得航運保險人民幣太邊緣沒前途做不大,再保險感覺就是在套保險公司的利,也不太懂

轟轟烈烈提出國際金融中心,結果自從15年開始基本上屬於在倒退的狀態,19年政府放開了金融牌照和控股限制想忽悠華爾街的一群人來國內,結果努力半天自從20年疫情又停了

反正我了解到的外資都在撤退,基本大中華區都從上海退到香港或者新加坡,大佬也不太來了

想想十年前,陸家嘴論壇歐美英法群星薈萃,歐美各個央行交易所、監管局,幾十家外資銀行大佬,22年會都不敢開,今年不知道怎麽樣,估計老外就剩貝萊德安盛那麽幾家了

反正感覺就是錢花了很多,兜兜轉轉還是那些人,喊的倒是更大聲了,今年改了,不說國際金融中心,說做資管中心,合著就是中國韭菜多唄,想來想去沒別的吸重力了

其實真的也不太懂,不敢問

————————————————————

下來就是汽車方面,也很困難,傳統汽車傳統配件產業鏈基本都在新能源的浪潮下受到巨大影響,扛把子上汽基本沒一個牌子賣得動,大眾、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這些牌子還有人買嗎?

新能源起了個大早幹了個晚集,早早大力推動電動車,各地政府裏面算是最早力度最大的新能源補貼,一直以為上汽榮威很行,結果發現很不行。業績連年下降,而且整個產業鏈都受到影響

18-19年新勢力們到處找錢,發改和經信不敢給,最後不但沒進賬,把唯一一家在上海能打的蔚來放給了合肥。結果20年新能源汽車大爆發,上汽都開始叫苦,發覺自己作為汽車龍頭大哥,居然手裏沒一張牌,最後20年痛定思痛,著急了,外面投了個威馬,政府給了幾十億,指導銀行給了快一百億,自己把榮威換殼弄了個飛凡,然後又和阿裏合資弄了個智己。兩家估計又投了一百多億,威馬應該是已經涼涼了,智己可能在路上了,飛凡因為是上汽全資出的,可能還能再虧幾年。不過這些年好在還有一個特斯拉,就是不控股,股只占了30%,土地免費,補貼十幾個億,貸款大概給了三百多億,臨港搞得紅紅火火的樣子

總之,汽車產業感覺在這個巨大變革的時期,上海好像沒踩對節奏,我是覺趕緊把綠牌取消了,購置稅收回來不好嗎,也不太懂,不敢問

————————————

再一個就是半導體了,國家戰略,投了大錢讓中芯搞14nm,然後美國一制裁,徹底放棄了,現在據說如果日本也加入制裁28nm可能也搞不了

器材上中微也燒了少說千億有了,之前說90nm自主了,今年據說又不能商用驗證,不知道啥情況。晶圓廠開了好幾個,臨港政府和各個國企又掏了上千億吧,吉塔說要自主搞55nm特色生產線,年初據說搞不出來還是去找日本買器材,尼康想活下來可能就靠中國了,現在全國都在搞晶圓廠,臨港貌似就三四個在開工的,我那天翻了下數據據說預計5年後1000萬片每月需求,中國在建產能看報道說就有一兩百萬片,所以晶圓這東西就不會過剩嗎?不太了解為什麽要一直投,也不太懂,有沒人給我解釋下這邏輯

最後一個生物醫藥,確實很多在上海,大的感覺是傳統的這幾年不賺錢了,新興的還在接著燒,不太懂,期待普及情況

鋼鐵海運造船20年左右是回過一波血的,好在這些個周期太長,刨去玩房地產賣地的錢,產業賺錢還是虧錢沒人搞得清楚

其他的就更看不懂了,新的產業貌似一個拿得出手的沒有。19年人工智能大會,說要大力扶持,20年改口說要做智能駕駛,22年又改口說要弄ARVR元宇宙,23年我目測天道輪回又會回頭說大力搞人工智能

除了這人工智能就是吹說要搞低碳,問題是光伏大佬不是在無錫就是在常州,沒人來成本那麽高的上海。開辟新道路,臨港搞氫能,錢反正燒了不少,但是靠譜不靠譜氫能我也是不太懂

總之,就我這麽些年看下來,我是覺得上海還是應該復盤復盤,多挖墻角少搞創新,認清現實少搞高大上的,畢竟60歲以上六七百萬人了,過幾年老年人占一半,到時候五大新城都建起來了,年紀大了附近沒有醫院無福消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