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區別是什麽?

2011-05-17知識

正好我的研究涉及到這兩個領域。

如果說現代心理學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科學的研究方法了解人的心理活動的話,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相當於從兩個維度上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認知心理學,著重於理清認知過程的,比如說,人類是如何辨認面孔的。透過一系列的行為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目前主流認為面孔的視覺資訊首先透過初級視覺皮層的加工,然後分為兩個加工通路分別對面孔的一些辨識資訊(膚色,五官形狀,身份)和社會化資訊(面孔的情緒,眼睛的註視方向)進行加工(Haxby, 2000)。而且,在一般人中,都存在一個專門加工面孔資訊的幾個腦區(Fusiform Face Area,FFA; Occipital Face Area,OFA;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專門用來處理以上提到的面孔資訊。這些專門的面孔資訊加工腦去導致了面孔加工特有的整體加工現象(holistic processing),表現為面孔各個特征(比如:眼睛,鼻子和嘴巴)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為單個零件加工的。認知心理學就是試圖回答,心理過程是怎樣的,先處理哪些資訊,再處理那些,處理的方式是什麽樣的,處理涉及到那些認知模組(或腦區)。

形象的說,認知心理學就是呈現一個心理過程的 狀態 。它並不關心這些狀態是怎麽來的,因為這些是發展心理學的任務。

發展心理學,關心的是心理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從出生前到死亡。它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心理過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是一系列狀態的聯合。

繼續上面提到的面孔辨識的例子,發展心理學比較關心的是,這個特殊的面孔加工過程是什麽時候出現的,是與生具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當然了,結論必然是既有與生具來的成分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啦(總要給對方留點嘛)。提到後天習得,特殊的面孔加工是怎麽慢慢出現的呢。目前的研究認為6~9個月是發展出特殊面孔加工系統的關鍵時期,表現在對熟悉面孔辨識能力的提升,以及對不熟悉面孔辨識能力的喪失,也就是現在很流行的Perceptual Narrowing現象。在兒童期,大約6歲左右,兒童出現了和成人類似的整體面孔加工傾向,反映出面孔加工的逐步成熟。這個發展趨勢一直繼續到12~13歲才真正穩定下來。並且在面孔加工的眼動模式和腦活動上達到和成人相當的水平。

如果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個時間軸上的連續體,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是時間維度上的變化,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是某個時間點上的現象。目前的研究,二者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步模糊。這裏面有研究方法進步的原因,也有二者之間交流加深的原因,更有某些大牛橫跨N界的推動作用。二者之間的互動無疑讓我們對心理的認識進一步加深,而且也促進了對更加General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對於我個人來說,裏面的東東實在太過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