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於高中。
工作十余年,沒記錯的話,我只對個別學生說過:「你很聰明」。
比如一個並不特別聰明的孩子。
各科老師都認為這個孩子理解力較差,學習能力偏弱。同一個知識點,他理解和掌握得要比別人慢很多。
這孩子小時候是完全放養。小學前沒有接觸過任何知識,也沒上過幼稚園,不知道拼音是什麽,當然也不認識字,在姥姥家快快樂樂地自由生長了幾年。上一年級前,沒有看過一本書,小兒書也沒有,只聽姥姥講故事。
他上的是姥姥家門口對口的一所還不錯的小學,同學多多少少都有些學前基礎。所以他從一上學,學習就明顯比其他同學吃力很多,第一次考試就沒有及格。這時候家長依然不著急,認為成績不重要,開心就好。後來孩子的成績一直保持在六十多分,能及格,但不高。一直到三年級,第一次面臨留級風險,家長終於著急了,孩子自己也不願意一直落後,開始猛補。
後來確實補上來了,孩子也肯用功,中考以擦邊的成績考入了我們學校。
進入高中,學習的難度系數整體提升,知識更復雜,不易理解和掌握。之前這個孩子的學習方法主要是死記硬背,但高中階段的考查重點,在知識的運用,而不是單純的記憶。這就對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識掌握程度及靈活運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周圍同學的基礎又大多比他牢固,死記硬背的方法也不再那麽奏效。所以剛一開學,他就感覺學習又開始格外吃力,且明顯落後於人。
有一次,他來辦公室問我短語類別,我講了半天,他還是分不清楚。我讓他喝杯水,歇會兒再說。他端著水,半天不喝,沈默了幾分鐘,很沮喪地說:「我不想學了,我沒勁兒了,我太笨了,我學不會的。」
我說:「誰說的,我覺得你很聰明呀。上次我們課上講古詩,你之前都沒有讀過那首詩,但對前兩句的解讀非常準確,而且有自己的見解。你的作文裏,很多比喻用得也很精妙。上次我們以詩作畫,你的畫特別有創意。誰能說你不聰明呢?反正我一直都覺得,你很聰明。只不過,學習,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習,只靠聰明是不夠的,還要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付出足夠的努力。我看你這一段學習態度有點兒消極,也沒有特別努力學吧?」
他點點頭,情緒看起來比之前好一些。
我說:「方法是可以慢慢積累的,學習的能力也可以一點點提升,這些老師都可以幫助你。只有肯努力的態度,是要你自己給自己的。學習遇到難關太正常了,沒有難關,學習的成就感也就沒有了。學習的本質是什麽呢?其實就是為了自己內心想要了解、想要實作的東西,不斷獲取,不斷努力,又不斷克服難關的這樣一個堅持的過程。而學習的快樂,也在於我們一路艱辛地堅持過來之後,獲得了新知,提升了能力,最終實作自己內心一直以來的夢,可以相對自由地去選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這是我記錄在當日的工作日記上的內容,實際上我說的可能更多,上面的話只是大意。
後來這個孩子確實特別努力,慢慢找方法,鍛煉能力,最終考上了自己最想去的大學,學了一個喜歡的專業,目前正在準備考研。
以我個人的觀點,人生中多一半的事情上,努力都比聰明更重要。
我知道,確實存在那種天賦異稟的人,天生的天才型選手。但是我個人,沒有見過。至於說僅僅憑借天賦而完全不努力也不勤奮就獲得成功的,我更沒有見過(是的,不是我沒見過就不存在。我相信有,只是我自己還沒見過)
我做老師這些年,確實見過一些看起來毫不努力輕輕松松就獲得好成績的學生。他們是別人眼裏的「天才」,但在我個人看來,他們的聰明,更多的是一種經年累月的積澱。
比如我在之前的兩篇知乎回答中提到過的兩個學生——
這兩個孩子都屬於學習毫不費力的那種,是別人眼裏絕對的「聰明孩子」。但是他們的聰明,來自於自幼年起的不斷積累。比如閱讀,比如父母的引導,比如在看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增長的見識,等等。這些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給予了他們較強的對新知識、新事物的掌握、理解和運用能力。而學習能力強的人,學什麽都相對輕松。所以他們的聰明,在我看來,並非偶然。
這就像我們閱讀文言文,為什麽總是理解不了呢?不是因為你笨,是因為你讀得少。如果你讀得足夠多,每一篇都認真去讀、認真去理解,慢慢地,你讀文言文就會和讀現代文一樣輕松。為什麽大多數人,只要認字,只要有正常的理解能力,讀現代文毫不費力呢?就是因為我們每天都說每天都用,這其實就是一種積累。
再好的天賦,也需要後天正確的引導,以及適合的努力。什麽叫適合?就是得找對方法,且適合自己。即使沒有什麽天賦,但只要找對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式,也一樣能夠實作自我。我自己覺得,人,只要能夠憑借自我的努力,實作了自己最想實作的東西,有能力相對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日子過得舒心,這就是成功。但如果只有天賦,完全不努力,不作為,真的很難獲得能夠一直保持下去的長久的成功。
作為老師,我基本上很少去單純地誇一個孩子「你真聰明」。因為這很容易讓他自己以及其他學生認為,學習好,是因為聰明。一些學習不如他的同學,就會本能地想:「我不如他聰明,所以我永遠學不好,怎麽努力也沒有用。」而誇一個孩子聰明的同時,也等於側面地否定了他一直以來的努力,和未展示於人前的付出與積累。所以我一般不會直接說某個學生很聰明,我對學生的誇獎,大多數時候都很具體。我會列舉我看到的他們的具體的閃光點,以及我所觀察到的他們為了實作這些「閃光」,所一直堅持的。
比如某個孩子作文寫得好,尤其是細節描寫,常常非常精彩。我就會說,我們平時也能看到,某某同學對生活的觀察特別仔細,哪怕一個瞬間,或者一個很小的細節,他都能夠捕捉到,並且記錄下來……
我們每個人,努力的內在動力,本質上大多都來自於對夢想的渴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一個有夢想且熱愛生活的人,學習能力一般不會太差。而學習,也能夠在幫助我們靠近夢想、實作夢想的同時,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生活,並且保持熱愛。
所以我經常和家長說,單純地要求成績,不如引導並陪伴孩子發現興趣、發現熱愛,找到夢想。讓孩子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讓他們對世界保持興趣和好奇。幫助他們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意義,比一味提要求、做監工,要實用得多。
適合且足夠的努力,可以讓一個人看起來天賦異稟、毫不費力。但是單純躺在天賦上,則很難幫助一個人實作所有。這就是我以為的,天賦和努力的區別。
下面是我之前寫的一篇關於快樂和學習的關系的回答,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朋友,有時間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