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聰明有什麽壞處?

2016-02-15知識

看到蠻多的回答,我想到一個老掉牙的笑話。

說一個農民和媳婦耕種的時候,想:皇帝和皇後應該過著什麽樣的生活呀?
媳婦覺得,皇後耕地的馬一定是匹金馬。
農民表示贊同,說皇帝也一定拿著金鋤頭。

借用一下評論區一位好友淺淺的說法:
某答案的 「所以,難得糊塗,糊塗多美,痛苦的蘇格拉底遠不如豬過得快樂。」 既知道蘇格拉底的體驗也懂得豬的感受…… 聰明人真可怕。

我們對於很多事情都有一種蠻固執的偏見,這種固執的偏見在我們長年累月的實踐中根深蒂固,我們匱乏的想象力,只能允許我們想象到我們經驗之內的種種可能性。

我很多時候都在提醒自己:農民能猜中的,多半只能是鄉紳的生活;鄉紳所能猜中的,多半只能是大地主的生活;地主所能猜中的,多半只能是荊州刺史的生活;荊州刺史,大概才能知道皇帝的生活。我並非想強調任何階級固化的論點,而是想說: 我們的認知界限就是我們的經驗

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比如在這個問題中「對真正太聰明的人」的理解,用自己經歷其實是沒法推斷的。這就像是農民有錢了把木鋤頭換成了鐵鋤頭,就推斷皇帝用金鋤頭一樣。

互聯網的好處之一,就是我們可以從原來只看見鄉紳,變到看見地主、刺史甚至皇帝,這也是知乎的口號——帶你看一個更大的世界。但需要謹記的是:他們的生活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正是我們可以「看見」或者「假裝看見」的原因。

這和「太聰明的壞處」的不同就在於,「太聰明的壞處」這樣無法觸摸的東西,是互聯網所不能解決的:真有一個太聰明的人,給你說聰明的壞處就是晾衣服會在雨天晾,吃飯叫外賣的時候在電話來之前下樓,你能理解嗎?

顯然不能,你還多半罵人家傻逼。你能理解的,多半都稱不上太聰明,只能稱得上比你高一年級的聰明。你給小學生講勒貝格積分比黎曼積分在對壞函數的處理上引入測度的概念使得一些形式可積了,他也不懂勒貝格積分相比黎曼積分的好處壞處。

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只是對於這種低門檻的問題,我們總認為自己的經驗不是認知界限。

因此,我這個回答其實沒有意義,可能唯一的意義就在於告訴樓主,在這裏大概很難得到太有意義的回答。

這類問題如果題主真的想知道答案,倒不如到低票的回答甚至折疊的回答裏面去找找看,因為沒有超出絕大多數人認知界限的答案才會被點「贊同」。

當然多半低票折疊裏也沒有。

就算有,你看了多半也不知道你看了。

比如,你有沒有想過,頂級聰明的人,在娘胎裏就具有意識了?ta意識到世間有漏皆苦,所以從來不會選擇降生,而自己憋死腹中。

看吧,我這麽一個笨蛋的隨便一個腦洞,你可能都覺得「咦我怎麽沒這麽想過」,還別說真正聰明的人。

-----------------------------------------------
不過,對於這類問題我還有這樣一個辦法,諸位可以聽我一言。這類判別法適用且不止適用於本問題。

在我們的認知界限之外,邏輯可以幫我們探索得更遠,盡管我們不能具體認識它,但邏輯可以幫我們做出判斷「是」「否」。

以下簡單做一個不規範嘗試。我們嘗試這樣的排除法:

首先,我知道我不是真正聰明的且距離聰明相距甚遠, 如果我觀察到聰明人的行為和我的行為重合,甚至他所體會的壞處我也經歷過,那麽絕非是因為聰明,而只有另外的兩種情況:

1. 這種行為的出現並不基於聰明不聰明,而是基於其他特質——
比如說聰明的壞處是聰明人會拉肚子,這並不是一種好的論斷,因為我也拉肚子,而這從醫學上現有的證據應該無法說明是來自聰明,而很可能是聰明的人恰好也和我腸胃一樣不好而已,這裏的「腸胃不好」就是其他特質;

2. 我以為我的行為和ta重合,但我的認知界限使得我無法觀察到一些真正的區別——
比如說聰明的壞處是聰明人會拉肚子,假設這一點真的成立,可能是因為聰明人拉肚子並不同於我拉肚子,比如——他們拉肚子是出於腦運轉太快散熱系統老化嚴重引發的系列內環境失調癥狀。 但對於這樣的情形,如果你找不到能說服自己的因果關系,應該以沒有區別作為假設,這也是現代科學普遍承認的「可證偽」原則。

(科普一下 「可證偽」原則:可證偽原則,即在科學領域你提出了一個命題,是必須要有可能被證明是錯的。
舉例:上帝是存在的且人類不能看見的——這就是典型不滿足「可證偽」原則的命題,因為我沒有辦法判斷存不存在,假定我真的看見了「上帝」,你也可以說:不對,你那不是真的上帝,上帝是人類看不見的。
萬有重力定律——這就是典型滿足「可證偽」原則的命題,你只要發現有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會隨距離質素以外的因素發生變化,此命題即被推翻;正是因為這點,科學家才會在粒子運動的觀察中意識到萬有重力對於微觀世界是不適用的。如果萬有重力只是提出:萬物之間皆有力,那這只能成為一個哲學命題,而絕非科學。
回到本例:如果你假設存在真正的區別,只不過這個區別我們所有人都觀察不到——這就不滿足「可證偽」原則;相反,假設不存在真正的區別,只要有人能講出區別在那裏,那原假設就被證明是錯的了。因此,在沒有人講出區別在哪裏的時候,我們應該接受後者的假設。)

有了這樣的前提,我們可以開始討論了。

比如我摘一句暫時最高票的回答:

聰明也是一種會制造很多痛苦的能力

然而所說的「無力感,明知...卻什麽也做不了」的感覺,我也有,雖然和一點點聰明可能有關,但根據之前的前提,應該是有其他情況存在。

1. 這種行為的出現並不基於聰明不聰明,而是基於其他特質——
試想,這種無力感真的是出於聰明嗎?為什麽不夠聰明也會有這種感覺?
其實無非是自己的世俗能力跟不上自以為的聰明罷了。 需要註意,自以為的聰明和太聰明是兩回事,而世俗能力跟不上並不一定因為太聰明,
而還有可能因為——世俗能力太差。

2.我以為我的行為和ta重合,但我的認知界限使得我無法觀察到一些真正的區別——
也就是說,我的無力感和聰明人的無力感實際上並不相同——盡管我把它以為是一回事了。
然而至少從答案的描述中,我實在看不出和我的感受有什麽區別——恰恰相反,我推斷很多人點贊正是出於「感同身受」,因此我認為假定這沒有真正區別是暫時正確的。

因此,綜上所述,那麽制造痛苦的能力,並不能稱為太聰明的壞處。(說聰明的壞處是制造痛苦的能力,作為一種感性的認識是沒錯的,但信以為真就是你不聰明的錯了ヽ(。_°)ノ)

這個方法廣泛適用於:高情商/對人性極度洞察/知識儲備量極大的世界是什麽樣的/有哪些特點/有哪些缺陷? (觀諸多問題回答有感)

哦,但有一個前提假設:就是你首先不認為自己是高情商/對人性極度洞察/知識儲備量極大的人,你要自己這麽覺得(雖然可能口頭上不這麽說),那你覺得你有什麽特質,這些人就有什麽特質吧。ヽ(。_°)ノ

--------------------------------------------

最後瞎逼逼一句話。

可能唯一不存在認知界限的經驗,就是知道——我們的認知界限就是我們的經驗。

我猜蘇格拉底也同意這句話。

以上這句,基於我的認知界限。

廣告時間啦~

優秀來源於徹底的自我管理,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的努力中,專註力都是一種比時間更稀缺的資源。我們從來不缺努力,而是高效的努力。我的新書【專註力的技術】為你提供 4 大法則,13 個方法幫你全面有效地提升自己,根治拖延癥、日常「喪」、擺脫思維陷阱。

一鍵get 這份系統性的提效手冊【專註力的技術】↓↓↓

現在去京東購買,還有滿 100 減 50 的優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