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你所認為的幸福是什麽?

2016-02-10知識

幸福的人,通常把註意力放在外部世界,不幸的人,往往喜歡沈湎於個人的偏見之中。

大多數人認為,幸福或者不幸,是由外部條件決定的,一個人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充足的金錢、穩定的婚姻和顯赫的成就,就一定是幸福的,反之則是不幸的。

但是這種觀念顯然不可行,因為這相當於把所有的病人、窮人、獨身者和平凡的人都定義為不幸,而實際上,不管它們的條件如何,都有一部份這樣的人依舊覺得自己的生活自由而舒坦。

實際上, 個人自覺幸福與否,與外部條件關系不大,而很大程度取決於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善憂慮者不管擁有多少財富,都會擔心又朝一日會一掃而空,缺乏安全感的人不管擁有多麽貼心的伴侶,都會持續害怕對方未來會變心。

哲學家羅素認為,感到不幸的人與正常人相比,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即他們的關註點總是向內的,他們看見的總是自己的想法和憂慮,久之便會陷入某種偏執當中 ,比如:「都是我不對」、「我要比別人更好」、「別人都不尊重我」、「我一無是處」等等。

因此,不幸的人想要感到幸福,就要放棄自己心中的執念,開始關註外部的世界,具體而言,羅素在他的【幸福之路】中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1. 放棄虛榮心,脫離「成功競爭」

很多人認為自己處於激烈的「生存競爭」當中,但其實,這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

哪怕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也不至於高到讓自己承擔不起,一份普通的工作,便完全足夠支撐生活,大多數人之所以感到焦慮,僅僅是因為「想要更好」。想要三十歲前在大城市買房、想要奔馳寶馬、想要使用各種高檔品、想要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這些欲望的出發點,並不是「生存焦慮」,而是「想要過得比別人體面」。

因此,他們本質上屬於「成功競爭」。

而問題在於,在任何時代中,成功者都只是少數,剩下的大多數都只是平凡人。一個人,若孜孜不倦地追求難以滿足的虛榮,而忽略自己真實的生活感受,便是在自尋煩惱。

2. 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

現代社會有一個特點:人們在其中被劃分成了不同的群體,群體間存在著截然不同的信仰和價值取向。

也就是說, 人要搞明白自己是什麽人,選擇好自己的「站隊」。

如果你是一個道德感很強的人,進入了一個瘋狂的銷售團隊,他們天天傳授各種「成單技巧」、「銷售話術」,奉行金錢至上、業績大於一切的原則,那你一定會對這種文化感到不適應,並且他們也不會願意接納你。

此時,羅素的建議是: 尋找一個與你的價值觀相契合的環境,哪怕這會讓你的收入減少一部份。 如在上述的例子中,使命感和利他傾向強烈的你就可以加入社會公益團體,這會讓你收獲滿滿的自我認同感。

3. 在工作中發揮特殊才能

現在,很多年輕人把工作比喻為「搬磚」。

這其實反應了工業化社會中人們普遍的工作特性:工作被劃分為生產環節中很小的一部份,每天重復相同的、無意義的內容,高度標準化,沒有創造性和成就感,就如同一塊又一塊地在搬運轉頭一樣。

但依舊存在少部份工作,允許人加入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去駕馭工作,而不是被工作奴役。羅素認為人應當去從事那樣的工作, 明白自己的特殊才能,並且將其使用在工作中,工作就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能給人帶來成長和滿足。

人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工作上,甚至超出了個人生活的時間,所以,讓工作變得有意義,比掙錢重要多了。

4. 沈醉於某種愛好

好吧,即使工作不能隨心所願,但個人愛好一定要有。因為如果一個人除了工作以外一無所有,而工作又不順利,那他就會在工作以外的時間裏持續擔憂工作的進展。

羅素對此是這樣描述的: 不能關註生活當中的任何無用之事,是痛苦、抑郁和神經緊張的根源之一,這會讓意識被固著在少數事情上無法自拔。

所以,愛好除了打發之間之外,還會人的心理起到平衡的作用,至少讓人不至於走向偏執。

任何形式的愛好都可以,只要不損害健康、不揮霍金錢、不破壞人際關系、不違反公序良俗,人應當盡可能多地培養自己的愛好。 一個擁有諸多愛好的人,是懂得如何欣賞世界的人,而一個人懂得如何在外部事物中發現美好,就不至於總是糾結自己心中的那點破事。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幸福不需要你多努力,但需要你會拐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