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贊有說皖南的,個人很贊成,補充幾點。
皖南可能是全國唯一一個,在晚清以後無論是區劃,方言,歸屬,交通還是發展方向上,都一團漿糊甚至一團亂麻,一塌糊塗的地方。
皖南原本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在宋代屬於江南東路的大部份,治所在今南京,是長江下遊西部的沿岸平原丘陵,實際上是和整個下江地區是一個整體,在宋代,江東南路+兩浙路就可以大致看成廣義的吳越之地。
在文化上,沿岸平原形成了以古宣州為中心的宣吳文化,因其獨立於長江下遊東部太湖平原上,蘇州為中心的吳文化,因此又被稱為西吳,而前者也因此可以稱東吳。東西兩吳,反映出兩地文化血脈的親近。
而沿岸平原南部腹地的丘陵,則大多屬徽州,與浙西丘陵的嚴州府聯結在一起,共同構成徽嚴文化板塊。徽文化與吳文化有著密切的交流,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山地的吳版本,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在語言上,西吳說吳語,徽州則說徽語,與吳語也很相近。在交通上,沿江平原可以順流而下,直抵南京鎮江,並在此選擇北上沿運河去往淮揚,或者繼續東進南下沿著長江或者運河去往蘇,松,常;而腹地丘陵則有兩條路線,北上青弋江抵蕪湖入長江,或者南下新安江經富春,錢塘江至杭,進而沿運河抵湖,嘉。可見,兩地的交通是非常順暢的。
這種格局在明清發生了變化,明代南直隸的設立將太湖平原一分為二,但蘇南和皖南還同時在南直隸裏,依然歸屬南京管轄;清代安徽省設立,蘇南皖南首次分家,但安徽省首都依然在長江北岸的安慶,實際上亦是廣義皖南鵝一部份。直到這個時候,皖南的區劃,歸屬還沒有發生大問題。
真正引發問題的,是晚清的長毛之亂。
清軍與太平軍的拉鋸造成了皖南極其巨大的人口損失,從而引發大量的外來移民湧入,改變了這裏的族群結構。這其中包括淮西南下過江的淮人,贛北沿江東進的贛人,以及來此開墾荒地的豫,鄂客民。在皖南形成了沿江大片的江淮官話區,池州西部的贛語區,以及寧國,廣德等地的西南官話,中原官話的方言島,而吳語則退縮到鄉下,皖南的方言文化版圖變得一片混亂。
這裏需要說明一點,盡管目前認為,可能因為受到南京,尤其是明代南京官話作為帝國官話後的影響,皖南的沿江縣城,府城可能早在明清時期就開始說江淮官話,而太平府與南京毗鄰部份可能與後者一樣,歷史上就未說過吳語,但是皖南沿江大規模不分城鄉的語言淮化依然與長毛之亂有著密切關聯。
長毛之亂還深刻改變了安徽省長江南北的人口比例格局,原本占據全省更大比例的皖南,成為了省內人口的少數,而這也影響到其以後發展過程中,在省內的分量與話語權。這在建國以後,安徽省省會遷移到更加北部的,淮西中部的合肥以後變得更加明顯。
文化,語言因此變得破碎,而接下來,交通,區劃,歸屬也接連出現了問題。
近代以前,皖南的徽州盡管是很封閉的山地,自然條件不好,但重視文教商業,出大賈,出狀元,這些徽地精英常常走出家鄉,落地吳越淮揚,創造著徽商,徽文化的輝煌。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遠超宣州為中心的西吳文化。但這種輝煌在近代戛然而止。過於停留在傳統行業,性格保守的徽商,最終被更成功擁抱近代工業的寧波,無錫商人所取代,不可避免的走向式微。
近代以後,鐵路興起,東邊的吳地出現了滬寧滬杭鐵路,取代了原來的江南運河,可北上直抵京津,而反觀皖南,則基本沒有修築什麽鐵路,除了南京到孫家埠的一小段江南鐵路,皖南的交通主動脈主要還是依靠長江,這種格局一直到改開前都沒有大的改變。
由於近代開埠的原因,皖南此時最發達的城市無疑是蕪湖,其與鎮江,南京,九江,漢口等口岸一起,構成長江邊上的明星城市,皖南也一度在民初分道中,被直接命名為蕪湖道,治所蕪湖。
只是分道時代很快結束了,蕪湖的興起也過於短暫,沒有太多時間來整合整個皖南。而建國後,安徽省的省會則又從安慶搬遷到了更北部的合肥。這場省會變動繼續改變了皖南的歸屬格局,省內的發展重心不可避免往安徽中北部轉移,而建國後官方體制對於行政區劃壁壘的強化,也使得它與南京在發展上的協調合作變得困難。
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合肥先天條件的不足,以及北部鐵路城市蚌埠的崛起,和南部近代新星蕪湖的繼續繁榮,老省會安慶依然殘存的優勢,合肥的首位度一直不高。皖南沿江也就依然與南京關聯密切。但這種格局在近年來安徽省推行強省會的戰略背景下,必然要被沖擊和打破。
除了省會更換帶來的歸屬問題,皖南受到的另一個沖擊,是區劃上的,也就是地市的重新劃分。它在近代原本就已經一片混亂的皖南版圖上,進一步攪亂了渾水,使得整個皖南版圖變得更加支離破碎。
沿江平原方面,基於前三十年工業化而分設的馬鞍山,銅陵這兩個工礦小城,改變了明清以來穩定的太平,寧國,池州三府格局;舊蕪湖縣的分立也加劇了這種割裂。腹地丘陵方面,徽州府也被肢解,婺源縣歸入江西,績溪縣歸入宣城,而其自己的府名則被黃山替代,繼徽文化近代式微以後,連名號居然也未得到存留。
區劃的混亂和體量大小的不合理,使得皖南變得更加破碎與缺乏整合,缺少重心。在東部吳地構成長三角的重心,圍繞上海經濟起飛以後,這裏就開始面對發展方向的尷尬。是繼續圍繞南京,做好皖江城市群;還是聽從合肥省會的調配,扮演好官方規定的省內角色:亦或超脫合肥,南京,直接與上海進行對接。
然而,無論是哪個方向,都不可避免要遇到另一個問題,基於皖南與長三角核心的經濟級差,以及皖南與合肥省會的行政級差,會不會在未來,會不可避免淪為這兩個中心的虹吸之地。皖南的未來,該當在哪裏呢?
評論出現了一個信口開河的: @莊生夢雨
清末民國人口大量減少是天災戰亂,不是太平天國?來,你和我說說,除了1937年日軍入侵,這段時期這片地區有什麽天災,有什麽戰亂造成了人口50-90%不等的損失?
歷史常識一塌糊塗,閉著眼睛編出來的「天災人禍」?
要不你解釋一下下圖(本表整理自曹樹基【中國人口史】),1865年太平天國結束以後,為什麽皖南,蘇南。浙北人口相對1851年,損失如此巨大?
@莊生夢雨 請你具體說說,近代是哪個天災,哪個戰亂造成了這裏的大規模人口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