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咨詢師如何面對邏輯能力超強的來訪者?

2020-05-12知識

擁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怎麽看都是一件好事,這是咨詢中的重要助力和資源,就看咨詢師和來訪者怎麽用

邏輯能夠產生價值,首先需要註意力的參與

「別想白熊!」

想使用邏輯思維,首先你得把問題放在腦子裏,然後把註意力放在問題和解決方案上。

這種能力在應對「外界問題」時特別好用,但是在處理「內部問題」時就會陷入麻煩:

外界問題:我記得得給老李發個什麽檔,死活想不起來了,我就在腦子裏琢磨,昨天幹什麽了,老李跟我說了什麽事兒,一開始怎麽說的,後來怎麽說的……肯定不是xx事情,也不是xx事情……老李最近的專案是xx,可能跟xx有關,前天給他發過了xx檔,也不是這個……那最後肯定就得是xxx……對,我想起來了。
內部問題:「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裏沒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我一清早起來就開了門,拿小籃盛了一籃豆,叫我們的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去。他是很聽話的,我的話句句聽;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後劈柴,掏米,米下了鍋,要蒸豆。我叫阿毛,沒有應,出去口看,只見豆撒得一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別家去玩的;各處去一問,果然沒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尋。直到下半天,尋來尋去尋到山坳裏,看見刺柴上桂著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說,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進去;他果然躺在草窠裏,肚裏的五臟已經都給吃空了,手上還緊緊的捏著那只小籃呢。……」

上面的兩個例子沒有涉及邏輯思維,但是你應該能找到區別: 處理外部問題,越是集中註意力,就越是能夠使用邏輯思維,你越是能夠解決問題;處理內部問題,越是集中註意力,越是思前想後,你的情緒就越是糟糕。

這就是傳說中的——「別想白熊!」

心理問題就是這麽一個原理:你越是想解決它,越是分析、思考、對比、尋找原因、計劃未來,它存在於你腦子裏的時間就越長;它存在的時間越長,你的情緒就越是會被它影響;情緒越糟糕,負面的想法和預期就越多……

切換檔位

邏輯思維能力強,是一件好事;但是只能使用邏輯思維這一種工具,就是一件麻煩事。

邏輯思維這種東西在解決心理問題上實在容易幫倒忙,所以與其動用邏輯思維企圖讓自己盡量遠離負面情緒,還不如換個思路,提升自己的覺察,讓問題如其所是的發生。

工作上的事情搞得我很煩,我滿腦子都在思考,結果不小心闖了個紅燈,我更加懊惱,回到家裏數落孩子一頓,孩子哇哇大哭,不寫作業了,老婆說我就知道跟他們娘倆撒氣,有能耐出去跟甲方能耐去啊。我不想理他們,想趕緊開啟電腦忙工作,結果手一滑電腦摔地上螢幕裂了個大口子……

有時候,我們試圖解決問題的方法,會加重問題本身;而接受問題,接受生活中必然出現的痛苦,卻可能讓事情快速向好的地方發展。

所以: 正念減壓,了解一下!

正確使用邏輯思維

當然,在心理咨詢中,邏輯思維不是個壞事,只是不適合用在處理心理問題上。

超強的邏輯思維,能夠幫來訪者想到更多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現實的難題,讓「刺激源」越來越少。就像剛才的案例中,男主角如果能夠動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安排好時間和解決方案,後面一系列麻煩都不會出現——即便他的情緒管理仍是個問題。

邏輯正確≠合理信念

符合邏輯

很多人會認為,心理咨詢就是要改變來訪者的「錯誤」邏輯,但有時候你會發現,來訪者的邏輯並沒有錯誤。

初二的男生說,這次沒考好,自己就會被老爸暴打,所以面對考試非常焦慮。
咨詢師說:「這也不一定對不對?你爸爸不一定會打你。」
學生說:「不,過去這些年,只要我退步了,一定會挨打,只會遲到,從不缺席。」
咨詢師又說:「那你這次不一定退步對不對?」
學生說:「不,我這次肯定考不好,我已經問了我們班學霸,我跟他好幾道題都不一樣。」
……

我們誤會了艾利斯,認為「不合理信念」=「不合邏輯的信念」。世界上並非如此,雖然符合邏輯是合理信念的重要標準,但並非唯一,因為合理信念還有一個特質,就是具有實效性。

是實效性,不是時效性。

也就是說,這個信念能夠幫你實作目標,幫你解決問題。顯然,「肯定考不好,肯定會挨揍」,這樣的信念雖然符合邏輯,但並不利於我們解決問題。

練習啟動有價值的思維

所以,在面對邏輯無可辯駁的來訪者,咨詢師經常會看到符合邏輯但沒有實效性的信念。來訪者用一整套嚴密的邏輯,論證自己毫無價值,即便邏輯天衣無縫,這樣的信念也不足以讓他過的更好。

咨詢師共情性的解釋,也特許以幫來訪者換個角度理解問題:我的確一無是處,但是這樣的思考,真的有助於我過得好嗎?

邏輯是個強大的防禦

動力學框架下,甚至有點「萬物皆防禦」的傾向了。這樣的理解,其實來源於對「沖突」的關註,自我心理學發展到後期,開始將人的一切行為,都理解為平衡了某種沖突,而采取的折中方案。

甚至是吃飯這種行動,都是某種折中方案——畢竟吃飯還是太麻煩了,能透過臍帶直接輸送才叫真的不延遲,立刻滿足。

而邏輯,本身就能讓人遠離感受。

咨詢師:「我記得你好像說過,你並不喜歡這個人,今天你好像說,自己一直很欣賞他?」
來訪者:「哈哈,這叫否認!」
咨詢師:「也許我們可以多談談這個人。」
來訪者:「我這叫防禦!」

用術語防禦問題,本身在心理咨詢中就很常見, 尤其是那些希望透過自學心理學來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人。當你關註事情的邏輯和是非的時候,你就不需要去關註內心的感受——而你往往是被感受所驅動的。

這是一種阻抗,而且是自洽的阻抗。不過阻抗不是壞事,也不是來訪者的問題,而是來訪者目前與問題相處的方式。如果它好使,那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資源;除非它不好使,才需要在咨詢中被拆解和分析。

咨詢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這種自洽的阻抗,變成不自洽的阻抗。

咨詢師關註到,來訪者用大量的精神分析術語和邏輯,論證自己的原生家庭如何「迫害自己」,以至於自己成了今天的樣子,在內容上無可挑剔,甚至堪比專業案例報告。但同時咨詢師也發現,他們完全沒機會談論來訪者想「要」什麽。
咨詢師指出了這一點,讓工作聚焦在來訪者的需要上,來訪者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在用正確的邏輯,掩蓋自己承擔生活的責任。

其實這裏,邏輯也有非實效性的特點。

總結

  • 邏輯思考會讓人陷入「分析問題-問題加重-再分析問題」的惡性迴圈
  • 正確的邏輯≠合理的信念
  • 邏輯本身可以防禦人們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 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