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不屑於與人爭辯的人是怎樣的心理狀態?

2024-12-21心靈

【不屑於】與人爭辯,這個【不屑於】,實際上是一種高看自己的自我暗示。

就我個人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沒興趣】與人爭辯。

於己而言,【與人爭辯】多數是擬劇化造成的。

達不到明辨是非、正本清源的效果。

其底層驅動是,展現自我的某些方面,比如專業性、價值觀、資訊優勢、道德高尚性、被害者狀態等等,從而獲得他人的重視、關註、興趣和正向的其他情緒(比如仰慕、性趣味、交流欲望、依賴感等等)。——可以理解為人性底層的爭奪交配權益的、被性驅動的本能的多次解壓縮的結果。

爭辯的話題則往往也是不同立場、不同視角對中立事件的解讀,亦或是對各種情景表征的纏結,談不到規律或觸動認知的層面。

那麽,多數的【與人爭辯】,就會淪為情緒驅動的回合制表演,雖然可能,用各種方式(類比、舉例子、數據),包裝成了講道理的樣子,但實際上,依然是先立場確定了論點,再去四處篩選對論點有用的論據,而對不利的論據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這種狀況,很常見,通常也難以變為理性的探討過程,反而會由於擬劇化的各種延伸,導致自己或者他人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影響社交關系。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不值得做。

於他人而言,爭辯的物件,本身是需要前提的。

需要有認知的基本素養以及對某些領域的基本資訊。

我們不會去做對牛彈琴的蠢事,也不會去嘗試訓練狗狗講話和演講,但在現實中,我們會輕佻的把所有生理同類,看成可以爭論辨理的物件,這屬於一種不智了。

雖然,現代化的教育已經使得絕大多數人都識字、有基本的科學概念,但這不代表,我們的生理同類都能夠有基本的邏輯和認知素養,而在鋪天蓋地的新媒體低劣文本和內容的被動樣本訓練下,明睿乃至很多賽道的基本知識,都被稀釋成了很多淺薄的低端意識形態,以金句、想當然和幸存者偏差案例作為支撐,把我們的生理同類,分化為了很多「不可與之論理」的亞種。

如果爭辯的物件,屬於這些人類亞種,而你又不是這個亞種,爭辯不就是對牛彈琴嗎?

而人家之所以是這種在你看起來有點不夠聰明的樣子,也不能代表你的睿智,無非就是你的出生環境和發展過程,更幸運一點而已。

所以,爭辯不僅無效,還可能讓人家覺得你傲慢和自大,還可能對人家造成某種冒犯。

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