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超越上海!深圳,狂飆了!

2024-05-22財經

深圳的出口連續31年位居全國第一,而進出口由於上海超大規模的進口存在,沒有穩定位居過第一,2015年以來一直位居第二。

不過,這個排名在4月份被重洗了。

5月21日,深圳官方「深圳釋出」披露:

2024年1至4月份,深圳市累計進出口1.41萬億元,同比增長31.8%,好於全國、全省水平,占全國、全省的比重分別為10.2%、50.3%。其中出口8933.2億元,增長33.9%。進口5172.6億元,增長28.4%。

另外,上海海關的數據顯示:

2024年1至4月份,上海市進出口商品總值13890.5億元,同比增長0.1%。其中出口5530.7億元,同比下降0.4%;進口8359.7億元,同比增長0.4%。

對比之下,會發現深圳數據的三個亮眼處:

第一,深圳一座城市,貢獻了全國超十分之一的進出口。

國家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3.81萬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出口7.81萬億元,增長4.9%;進口6萬億元,增長6.8%。

深圳的進出口占全國比重10.2%。出口占比更高,占全國比重11.44%。

相較於去年的占比,有了明顯提升。

2023年,深圳出口額24552.1億元,增長12.5%。規模全國第一,增速全國第一。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深圳市這一出口規模,占廣東省進出口總值的46.6%,占全國出口總值超10分之一(去年全國出口23.77萬億元)。

去年深圳的出口占全省比重45.6%,今年前四個月占全省比重超過了一半,達到了50.3%。去年出口占全國比重10.33%,今年前四個月占比提升到了11.44%。

第二,進出口超越上海。

今年前四個月,深圳進出口總值1.41萬億元,上海1.389萬億元。

2023年,上海的進出口總值42121.6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深圳38710.7億元,位居第二,北京第三,蘇州第四、東莞第五、寧波第六、廣州第七、廈門第八、青島第九、杭州第十。

第三,深圳的進出口、出口、進口增速都在狂飆。

比超越上海更亮眼的,是深圳的增速。

進出口增速31.8%,出口增速33.9%,進口增速28.4%。三個數據都是兩位數增長,其中出口增速超過了三分之一。

這一增速在如今出口受困的宏觀大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很不應景。

關鍵問題來了,深圳為何這麽牛?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4月份本號分析深圳一季度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元的時候,就有詳細分析。

深圳不僅是出口第一城,還是賺外匯能力第一城。

賺外匯能力的外在表現,就是出口與進口的貿易順差。

以2022年數據來看,2022年外貿順差排名前五的城市,廣東獨攬三個,其中深圳第一,東莞第四、佛山第五。江蘇、浙江各一個,蘇州第二,金華第三。

北京是貿易逆差,出口與進口的差值全國最大,高達24665.5億元,2023年擴大至30466.2億元。上海逆差第二。天津第三,大連第四,沈陽第五。

也就是說,北京、上海的進出口總值雖高,但都依靠進口,是消耗外匯儲備最多的城市。

問題來了,出口規模31年來霸榜第一,深圳憑什麽?深圳又為何能夠成為賺外匯能力第一城?

這與深圳的氣質有關。

作為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在經濟驅動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

廣州依靠消費和工業,北京則主要依靠服務業,工業並非北京的強項。

上海、深圳依靠工業與科技金融服務業。但側重點不同,上海更側重金融服務業,深圳更側重工業。

去年隨著深圳工業總產值超越上海,這座一線城市已經成為中國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的雙料冠軍。

具體到產業來看,從萬億產業數量上看,深圳更是笑傲江湖。

這裏首先要區分一個概念,產業與產業集群。產業指單個的產業,是按照行業大類劃分。而產業集群,則是一個產業組成的朋友圈。

以城市和都市圈來類比,產業對應的是城市,產業集群對應的則是都市圈。

接下來我們要看的不是都市圈,也即不是產業集群,而是產業實力。

目前深圳、蘇州各有一個萬億產業,也是全國唯二擁有萬億產業的城市,兩座城市的萬億產業均是電腦、通訊和其他電子器材制造業。

在這一產業上,深圳是霸主一樣的存在,其產值是排在第二名蘇州的兩倍。

深圳制造業產業如此強悍的背後,是深圳的四次蝶變。

1979年寶安撤縣設立深圳市,1980年深圳設立為國家經濟特區,當時深圳只是一個南海邊的小漁村,一窮二白,人口只有30多萬,GDP只有1.96億元。

當時中央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沒有錢,只有政策給到深圳,讓深圳大膽闖,大膽探索。在這種背景下,深圳以香港為師,開啟了飛速發展,創造了深圳速度。

過去四十多年裏,深圳的經濟發展路徑也不斷變遷。

最初是依靠出口代工,依靠「三來一補」的加工出口特區,開啟了城市化序幕,並積累了原始資本。深圳當年作為經濟特區,其實沒有獲得多少中央財政的加持,中央主要是給予了政策,讓深圳放開手腳闖。

在積累了原始資本和原始技術之後,深圳邁向了「深圳仿造」階段,也就是山寨階段,當時華強北的山寨電子產品遍地都是。但僅靠模仿別人,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屁股後面。

於是在2005年深圳提出了「四個難以為繼」,也即土地空間難以為繼、資源能源難以為繼、人口承載力難以為繼和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所以,從這一年開始到2019年,深圳逐漸升級產業模式,擺脫以往的復制模式,走向自主模式,邁向了「深圳制造」。這段時間內,深圳土生土長的企業華為、騰訊、中興、大疆、比亞迪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

也正是在「深圳仿造」到「深圳制造」這段期間內,深圳加入了一線城市陣營,與老牌的北上廣,組成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陣容,並在這段期間內,GDP先後超越了香港、廣州,位居內地第三。

如今的深圳,GDP超三萬億,位居全國第三。2023年深圳GDP為34606.4億元,是1979年立市時的17656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統計局

人口從開始的31.41萬,一路增長,沖破百萬,沖破千萬,只在2022年在特殊情況下歷史性地減少了一次。

2023年,在12.83萬增量下,深圳常住人口再創歷史新高,達到了1779.01萬人。

對工業、制造業的執著,是深圳出口能夠31年領跑全國的底氣。

而能夠在過去今年出口環境受困的背景下,深圳增速已經能夠保持兩位數,則主要是其科創實力。

在之前本號分析東莞經濟水逆的文章中,我強調過一件事情。

東莞表面上看和深圳氣質很像,都是制造業強城,產業強城,人口大城、經濟實力強城。

但是骨子裏有本質差距,深圳是科技強城,東莞仍主要以代工為主。

所以,在去年那樣的宏觀環境下,東莞隨大流,出口下跌了8.9%,而深圳上漲了12.5%。

深圳能夠在出口受困的環境中,逆勢大漲,關鍵在於其工業產業門類中,新興產業占比超過了40%。

深圳統計局披露:

2023年,深圳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14489.68億元,比上年增長8.8%,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1.9%。

電子資訊工業是深圳最能打也是全國最能打的產業。

之前本號梳理過各城市的千億產業數量與產值。深圳的電腦、通訊與其他電子器材制造業2021年總產值24361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是位居全國第二的蘇州的兩倍多。

在這一產業上,無人能夠出其右。深圳不愧是IT之城,科創之城,全國科創看深圳,一點也不誇張。

2024年一季度,深圳進出口額突破萬億,其中出口6424.4億元。

出口的6424.4億元中,機電產品4389.9億元,增長14.4%,占同期深圳出口總值的68.3%。其中,出口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合計出口836.6億元,增長17.8%。

2024年前4個月:

深圳出口機電產品6076.5億元,增長18.9%,占同期深圳出口總值的68%。其中,出口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老三樣」商品合計1145.8億元,增長20.9%;音影片器材及其零件258.6億元,增長25.2%。

深圳的出口,離不開其高新技術含金量的工業,而高新技術含金量的工業,離不開其強大的科創賦能。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之前釋出「全球科技集群」的排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被評為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這個集群的主要得分,是深圳的PCT專利。深圳每年的PCT專利數量,跟全德國相當,且連續十八年位居全國第一。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

深圳也用數據告訴所有城市:

一座城市不能墨守成規、不能坐享其成,只有敢於擁抱、主動求變、不斷進取,但求本心,無問西東,才能讓自身立於不敗之地。